观中国 | 在非洲,冲突、战乱、难民竟跟气候有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5-27 19: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中国和非洲国家在气候变化中均受害颇深。气候变化问题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包括海洋合作、荒漠化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中非双方建立了新的合作平台,积极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坚持多边主义,为共建绿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在不久前召开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刚果(金)总统、非洲联盟轮值主席齐塞克迪及南非总统拉马福萨等非洲国家领导人,也在会上呼吁发达国家承担责任,兑现气候变化融资承诺。

深受其害

中国和非洲并非是气候变化的始作俑者。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节制地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在气候变化中应负主要责任。数据显示,从西方开始工业革命的18世纪中叶到1950年的两个世纪里,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95%;即使是在1950年到2000年间,也就是发展中国家陆续开始工业化的50年里,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到总排放量的77%。

中国和非洲在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均受害颇深。中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适应气候变化任务艰巨,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性较大。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0年中国极端高温、极端降水事件偏多,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偏多。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非洲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占全球排放总量的4%,但非洲大陆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最为严重,非洲人口也极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非洲的水文、植被等发生变化,加速虫媒疾病的传播,影响人类健康和农业发展,加剧粮食供应和安全问题;同时气候变化导致非洲部分地区人口被迫迁徙,产生“气候难民”问题,影响族群宗教关系,引发战乱冲突,严重威胁非洲各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可以说,中国和非洲都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均面临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

一致立场

中国和非洲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面临共同的发展任务,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也持有共同的原则和立场。

首先,中国和非洲均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还设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非洲同样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积极参与者,非盟《2063年议程》将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之一;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非洲环境问题部长级会议上定期进行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达成关于气候变化的共识,统一立场和关切。肯尼亚、尼日利亚、南非和加蓬等非洲国家还制定了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或行动规范,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减贫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结合。

图片来源:路透社

其次,中国和非洲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均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承担与各自发展水平和国情相适应的责任,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与各自发展关切相结合。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中非双方都希望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其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义务,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优化设计碳交易框架,改进清洁发展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早日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再次,中国和非洲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均坚持多边主义,强调国际合作。中国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推动各国共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几乎所有非洲国家都签署并且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在国际合作框架下展开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非洲各国依托非洲气候政策中心等平台,与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各类促发展气候研究项目。

共同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是中非合作论坛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中就包括“绿色发展行动”。中国决定为非洲实施50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重点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海洋合作、荒漠化防治、野生动物和植物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已与多个非洲国家签订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协议,为来自非洲国家的官员提供环保课程培训,为非洲国家援助太阳能光伏发电机等环保设备,发射遥感气候卫星,以及合作开展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已于2020年年底启动,为中非双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话与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双方将依托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开展“中非绿色使者计划”和“中非绿色创新计划”,做实做深气候合作。

此外,中非双方也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帮助非洲“一带一路”国家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其工业化、信息化的同时,避免把高污染和高排放企业向非洲国家转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双方的合作项目。例如,地处非洲之角的吉布提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中方企业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了一条采用清洁能源的电气化铁路,在完善吉布提港货物运输基础设施,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能效,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在肯尼亚建成的蒙内铁路充分考虑动物迁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共修建了9处大型生物通道,被外媒称赞为“连长颈鹿都感到满意的铁路”。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中非双方原则立场一致,合作内容丰富,前景广阔,不仅对中非双方有利,而且为建立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作   者

 

吴传华

中国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

 

凌荷

《中国非洲学刊》编辑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