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这本“账”,建设美丽中国

来源: 央视网
2021-05-19 13: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

三年前的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意义深远。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人民福祉,更关乎民族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如何算好“生态账”?一次次地方考察中,习近平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2020年4月20日,秦岭,习近平总书记陕西考察第一站来到这里。

站在海拔1700米的月亮垭,远眺秦岭牛背梁主峰,习近平用两个“决不能”对秦岭生态保护提出严格要求——

“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2020年5月15日,陕西西安秦岭终南山的青山蓝天。(图/视觉中国)

在这里,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

3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再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

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必须树牢的“国之大者”之一。

“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惨痛教训。马克思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曾列举了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由于砍伐树木而导致土地荒芜的事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生态环境变化对文明兴衰演替的影响。

2016年8月24日,青海考察结束时,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

“据史料记载,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一带曾经水草丰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反映,三江源地区有的县,三十多年前水草丰美,但由于人口超载、过度放牧、开山挖矿等原因,虽然获得过经济超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湖泊锐减、草场退化、沙化加剧、鼠害泛滥,最终牛羊无草可吃。”

讲到这里,习近平深有感触:“古今中外的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不能再在我们手上重犯!”

△2021年1月13日,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说——

“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

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是一笔长远账。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江苏扬州城南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调研。

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然而古运河两岸也曾一度因水而困。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运河三湾区域聚集了大量农药厂、制药厂、染化厂等企业,环境污染严重。如今,这里不仅依托古运河遗址布局了非遗街区,还有文创产业区、科创产业区,大运河博物馆也即将开馆,经济的转型升级、文化的保护传承、生态的保护修复,在这里产生了叠加效应。

△2019年6月10日,江苏扬州,航拍运河三湾风景区绿意盎然,美不胜收。(图/视觉中国)

总书记对扬州的这一做法表示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也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幸福。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各元素相互交织的整体系统。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这次来,我最关注的就是你们甲天下的山水。什么能比得上这里的生态好?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你们的首要责任。”

2021年4月25日,正在广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漓江。在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习近平听取了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情况汇报。

近年来,桂林市大力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全面清理整治采石场、非法采砂、住家船及网箱养鱼等,实施漓江补水、污水治理、护林改造等工程,漓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

△2018年10月28日,广西阳朔,漓江打渔翁打起阵阵水花。(图/视觉中国)

“还有非法采石的吗?”总书记特别问道。

“现在没有了。”

“最糟糕的就是采石。毁掉一座山就永远少了这样一座山。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总书记强调。

去年5月在太原首次提出“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今年2月5日,在贵州考察提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今年4月桂林考察看漓江的“治乱、治水、治山、治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都是综合治理,算好生态环境保护的这本“综合账”。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使老百姓享有惬意生活休闲空间”……三年前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保护生态环境,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我们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吴璇

主编丨宁黎黎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栾熙彦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