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面向公众发布气候趋势预测产品

不同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是对一段时期天气要素相较于平均状态偏离程度的预判,如降水偏多或偏少,温度偏高或偏低,以及是否发生重要天气过程。

我国首次面向公众发布气候趋势预测产品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3-24 10: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3月24日(记者 李弘扬)“明天天气怎么样?”查一查天气预报就知道答案。但与常年相比今年雨多还是少?夏天更热吗?冬季是否有大寒潮来袭?种地的农民、啤酒生产商、羽绒服工厂迫切想知道的答案,却很难在公开渠道找到权威信息。

从今年世界气象日开始,这一情况将彻底改变。3月23日,中国气象局首次面向公众发布气候预测结论,此后定期发布“气候预测公报”,内容涵盖延伸期(10天到30天)、月、季节和年度气候趋势预测产品,为公众提供气候服务信息。公众可以通过国家气候中心及各地气象局官方网站查询获悉。

不同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是对一段时期天气要素相较于平均状态偏离程度的预判,如降水偏多或偏少,温度偏高或偏低,以及是否发生重要天气过程。一直以来,气候预测都是气象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气候预测不确定性较大。鉴于此,此前我国气候预测产品主要为政府和决策层提供参考信息。随着气候业务能力和预测准确率稳步提升,加之生产生活需求日益增长,中国气象局充分评估后研究决定,由国家气候中心和各省级和地市级气象局根据服务需求发布气候预测产品。

根据第一期气候预测公报,4月1日至20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至偏高,内蒙古中西部、黄淮西南部、江淮西部、江汉、江南中西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江南东南部和华南东部等地降水偏少。在前期气象干旱严重的西南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需配合防范干旱和森林火灾。在黄淮江淮西部、江汉、江南西北部的农作物产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需关注阴雨天气和“倒春寒”。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公众来说,气温相对“友好”,但在冷空气间歇期,京津冀、汾渭平原等地可能出现污染天气。

气候预测是国际气象领域的一大难题,整体仍处于研究试验和业务应用不断改进阶段。一般认为,其预测准确率上限为75%至85%。而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影响我国气候的因子极为复杂,气候预测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更大。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提醒:“需要公众客观认识这种不确定性,科学合理使用预测结果,我们也会做好预测结论的滚动更新,并充分吸收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服务产品。”

(李弘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