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最大的民生” 今年这么干

稳住“最大的民生” 今年这么干

2021-03-07 15: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强化就业优先,一要稳存量,二要扩容量,三要提质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人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促进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这份优异的就业成绩单来之不易,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民生温度,也证明了非常形势下就业优先政策的有力有效。

当前,中国已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就业关乎民生,必须持续抓紧抓实抓好。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就目前形势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就业呈现总体平稳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疫情防控仍然承受“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复杂,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今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仍在15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达到新高。又如,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存在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等现象,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又比较大。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如何稳住就业大局?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

强化就业优先,一要稳存量。主要是着眼于巩固一年来促进就业的工作成果,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减税降费,稳定现有岗位。一方面,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等政策,通过保市场主体来稳住就业基本盘。

二要扩容量。主要是挖潜力创岗位,拓宽就业新空间。通过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推动降低就业门槛;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另外,相关部门还要支持和促进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发挥其大容量、低门槛、高灵活度的特征,这样也可以扩大就业容量。

三要提质量。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企业新型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明显不足,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因此,着眼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常态化、大规模、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还要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的机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