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树下 收获希望(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01-05 05: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每到白果上市的季节,常能听到走街串巷的小贩吆喝:“生炒热白果,三分铜钿买两颗。”

1981年,我从农校毕业,被分配到浙北长兴的“古银杏之乡”——白阜乡工作。乡里有一片12.5公里长的古白果林,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树就有2700多株。茂密的白果树林间,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然而,在那时,生活在这方“风水宝地”的农民,祖祖辈辈守着这些“活化石”,一直过着贫困的日子。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山村的商品经济活了起来。1982年开始,昔日宁静的山村逐渐热闹起来,外地客商纷至沓来,争相运销白果。乡里成立了经理部,帮助农民架起产销的桥梁。原本挂在树上并不起眼的东西,一下子卖上了好价钱,白果树变成了“摇钱树”。

慢慢地,我发现山村的面貌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变了。过去白果不值钱,常常是自生自长,没人在意产多产少。现在可不同了,为了提高坐果率,大家围着树木爬上爬下进行“人工授粉”,忙得不亦乐乎。科技走进千家万户,白果实现了质和量双提升。田地里,看到一位老农正在栽植白果幼苗,我好奇地问:“老伯,你种下这棵树,到了儿辈手里也不一定能结果,心焦不心焦?”他听了乐呵呵地说:“这就叫做‘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嘛!”

近年来,乡亲们的目光也不再光盯住白果树的果实了,而是发挥3万余株白果树的优势,开辟了“十里古银杏长廊”特色乡村游。秀美的银杏林,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如今,涧边修起了步道,漫步其间,游客可感受山水相映的别致美景;一幢幢漂亮的新楼房变成了民宿,不时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淳朴的民俗表演,让人看得有滋有味;白果、笋干等农产品走俏,让乡亲们笑得合不拢嘴……

从白果树的变化中,我深深地感到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滋润,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幸福。

(作者为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教育局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