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办嫦娥五号返回器“回家”欢迎仪式

迎“嫦五”回家,贺英雄凯旋。嫦娥五号返回器经过一天舟车不停的奔波,于17日晚上回到了它的诞生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办嫦娥五号返回器“回家”欢迎仪式

来源: 中国日报
2020-12-17 21: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2月17日电(记者 赵磊)迎“嫦五”回家,贺英雄凯旋。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刚刚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经过一天舟车不停的奔波,于17日晚上回到了它的诞生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欢迎嫦娥五号任务试验队凯旋和返回器回家,五院在航天城玉琮广场隆重举行欢迎活动。五院院长张洪太、院党委书记赵小津等院领导,院综合管理层部门及京区各单位领导、员工代表等共500余人参加了欢迎仪式。

晚上8时,广场上彩旗飘扬,玉兔灯依次点亮,月球灯熠熠生辉,用红毯铺就的欢迎通道正式开启。在代表探月工程16年岁月的16响礼炮声中,载有嫦娥五号返回器的运输车缓缓驶入五院大门,停在院科研楼前接受家人们的检阅。五位“嫦娥”在广场中央翩然起舞,庆贺嫦娥五号将月壤带回祖国。

随后,16声礼炮再次响起,200余名嫦娥五号任务试验队队员代表在队旗的引领下,迈着昂扬有力的步伐,列队步入广场中心,现场的气氛被瞬间点燃,欢快的音乐声,激昂的锣鼓声,迎接队伍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共庆成功“交响乐”。在月球灯、彩花的映衬下,早已等候在玉琮广场的五院长张洪太、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等领导手捧鲜花,快步上前,献给试验队队员们,向他们致以诚挚的祝贺和问候。最后,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各级领导与试验队员们合影留念,共同纪念成功的难忘时刻。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对于我国提升航天技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开展月球科学研究、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作为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团队面对关键技术多、任务难度大、实施风险高等难题,历时十年完成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研制发射任务。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成为探月历史60年来由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壮举,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取得了圆满胜利。

嫦娥五号探测器同时还是五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300颗航天器。自1968年2月20日建院以来,一代代五院人始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和坚守航天报国的志向,用五十余年的不懈拼搏,书写了“三百星辰耀太空”的辉煌篇章,彰显了五院 “航天强国建设引领者、空间事业发展领导者”的使命,展现了五院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担当。细数三百星,从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到2011年的巴基斯坦1R通信卫星,五院达成第一个“百星”成就用了41年时间;再到2017年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五院达成第二个“百星”成就用了6年时间;再到嫦娥五号探测器,五院达成第三个“百星”成就仅仅用了3年时间。

五十余年来,五院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树立起以“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事业三大里程碑,形成了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六大系列航天器领域,实现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发展。五院跨过征程中的道道难关,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众多第一: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飞船、第一颗导航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颗出口卫星、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一艘货运飞船、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第一次空间交会对接、第一次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第一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自动巡视探测,尤其是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月背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一个个“第一”,是五院发展成就的最好注脚,更是该院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的最佳写照。目前,五院已经树立起以“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事业三大里程碑,形成了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六大系列航天器领域,实现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发展。

17日凌晨,在任务成功后的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鼓励航天人“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五院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嫦娥五号探测器为新的起点,在新时代不断夺取航天事业新胜利、谱写中国航天新篇章。

(赵磊)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