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中国承诺“碳中和” 数字经济领衔绿色经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2-11 13: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轮缔约方会议(COP20)上表示,2016-2020年中国将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00亿吨以下,官方通报,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目标。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之后第一个长期气候目标,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国际社会普遍评价,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承诺,此举将对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降低碳排放,中国做了哪些努力

所谓碳中和就是“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掉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联合国环境署在其发布的2019年《碳排放差距报告》称,二十国集团(G20)经济体的碳排放占全球总额的78%,但目前只有5个经济体遵守长期净零排放目标。在不断增多的碳排放面前,蓝天成了紧缺资源,也考验着国家在治理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诸多努力的有效性。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方面,作为发展中的中国一直积极主动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2014年,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开始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对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前重点准备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并于12月20日正式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这标志着我国通过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手段控制和减少碳排放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自此,中国先后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启动7个碳交易试点,探索建立碳交易机制。7个试点地区,总共纳入企业总数2000余家。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可以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初始减排责任的分配,超额排放企业需要借助环交所的交易平台购买碳排放权;排放企业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把富余的碳排放权配额通过环交所售出。

2017年底,中国统一碳排放市场正式启动。碳市场启动以来,企业对于碳排放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节能减排的目标是从中央到地方逐级传递,而现在,企业已经意识到碳排放管理可以与盈利、现金流、企业投资相挂钩,减排也就成了企业的自发和自觉的行为。

中国碳排放市场建设过程

时间

建设成果

2008年9月

2008年9月25日天津碳排放交易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2010年9月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于2010年9月30日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2013年11月

2013年11月26日,上海碳排放试点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

2013年11月

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权正式开市交易

2014年4月

2017年4月2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盘交易

2014年6月

2017年6月19日,重庆碳排放交易权正式开市

2017年12月

2017年12月19日,全国统一碳排放市场启动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全国碳市场将经过基础建设、模拟运行后,中国统一碳市场已经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也将在不久正式开始交易。

2019年我国碳市场建设规模

地区

配额分配量/亿吨

总交易量/万吨

总交易额/万元

平均成交价(元/吨)

北京

0.45

301.37

25563.38

77.08

天津

1.50

4.34

54.52

13.05

上海

2.50

268.33

11233.82

39.66

湖北

2.40

302.56

12517.74

32.84

广东

4.65

220.71

26774.78

22.80

深圳

0.29

78.49

1194.79

19.39

重庆

1.17

11.28

58.84

10.04

数据显示,自2017年至今,涉及碳排放配额交易业务的公司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已经出现了2500多家,除去港澳台,全国31个省份目前只有西藏没有此类公司。从分布情况看,除北京、上海、深圳等有交易所的城市外,山西、陕西等能源大省占比比例相对比较高。

数字经济领衔绿色经济,能源拐点或提前到来

纵观全球能源转型的实践,新技术正在取代资源,成为能源安全的基石,风、光、分布式能源、高效的节能技术等将是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先进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把碳中和作为现实目标,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能源转型正在提速。

从长期而言,也可以看到未来的投资贸易格局中,碳排放将成为越来越刚性约束条件。因此,谁掌握了减排的制高点,谁就在未来的国际投资贸易格局中占领了先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12月9日在视频演讲中表示,未来央行将以碳中和目标为约束条件,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今后,在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标准的修订过程中,央行首先要保证绿色金融支持目录中的项目在支持其他环境目标的同时,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在中国各部委政策扶持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在绿色经济中的运用前景非常大,以互联网流量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可以为绿色消费提供技术储备和产品应用激励。比如,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将“蚂蚁森林”里的虚拟树种在真实的沙漠中,在此基础上打造的绿色农产品,可以带动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注册的绿色科技类公司6700多家,绿色金融类公司590多家,绿色消费类公司140多家,绿色农产品类公司8400多家。

借助数字技术开发绿色消费产品、打造绿色消费平台,可以提高大众绿色消费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提升绿色消费理念传播效率,从而形成全民参与绿色消费的行动自觉。

如此来看,降低碳排放不仅需要政府政策推动,企业技术支持,更需全民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