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里的湘江“流”回来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0-12-09 13: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湘江长沙段(新华社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溪水穿林而过,在湘南如海苍山中汇成一江碧水向北奔流。湖南“母亲河”湘江,曾引得无数文人骚客挥毫泼墨,屈原咏叹“浩浩沅湘,分流汩兮”,杜甫留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千古名句,沈括《梦溪笔谈》中记录着“潇湘八景”……

流淌在“有色金属之乡”的湘江,一度遭受了开矿冶炼等带来的严重污染。20世纪90年代开始,湘江总体水质呈恶化趋势。部分河段,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废水直排湘江,当时人们戏谑称其为“五彩河”。时间进入2020年,据环保部门检测,今年1月至11月,湘江流域水质总体为优,干流39个考核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改变,如何发生?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规划投资595亿元彻底消除污染源。从2013年起,湖南省将湘江保护和治理作为“一号重点工程”,连续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

几年来,湘江治理重拳出击,堵源头、治沉疴,力度之大、执法之严前所未有。

衡阳水口山大渔湾,湘江在这里由急变缓,是湖南境内最重要的“四大家鱼”生殖洄游场所。近代以来,水口山的金属矿开采和冶炼行业发展迅速,环境随之逐渐恶化,鱼也少了。

移厂进园、移土进山、移河改道……通过“愚公移山”式的工作,衡阳水口山38万吨历史遗留含砷废渣得到安全处置,139家冶炼化工企业整合成6家入驻工业园。

“新账不能再欠,老账努力去还。”衡阳常宁市副市长尹建恒介绍,随着当地水质明显改善,湘江流域鱼类资源量近年来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

衡阳水口山,污染企业集中的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污染严重的矿区郴州三十六湾、“世界锑都”娄底锡矿山,湘江治理“五大战场”,场场是硬仗,场场是胜仗。一些企业关停了,一些企业转型了。被破坏的山体在修复,有毒有害废弃物在治理。

千余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关停淘汰,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湘江正在重生。

2020年上半年,湘江流域水质总体为优,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9.4%。

“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和措施,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邓立佳说,湘江流域产业结构越变越“轻”,自然风景越来越美。(记者苏晓洲、史卫燕)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