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技术进步:美国步伐放缓与中国后发优势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1-30 19: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美国GDP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上世纪60年代达到高点之后,整体呈长期下滑趋势,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后是技术进步的放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挥后发优势,推动了自身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未来中国继续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难度将明显增加。为更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中国应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加大对信息技术领域之外的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吸引国际机构合作开展颠覆式创新活动。

当前美国频现多重社会矛盾与危机。这些问题的爆发看起来有一定偶然性,但实际上是美国经济社会矛盾长期积累且不断深化的结果。其中,经济增长的趋势性放缓是一个关键因素,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是技术进步速度的放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重大科技创新较之前100年明显减少,技术进步的速度在放慢。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信息技术领域,该领域技术进步速度很快,但其他领域技术进步的速度相对较慢,如人类目前使用的能源、交通和建筑技术基本上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全要素生产率是度量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几乎所有行业的发展都因信息技术进步而受益,但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并不明显。美国学者罗伯特·戈登研究发现,1970-2014年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速只有0.6%,仅相当于1920-1970年的三分之一。戈登认为,过去50年美国确实有技术进步,但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通讯和娱乐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显著。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据显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美国企业研发支出的比例由1985年的30%下降到2015年的不足20%。许多曾为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研究机构,如贝尔实验室、杜邦中央研究院等,都大幅缩减规模甚至被关闭。相比之下,美国的高校对研发的投入增幅很大,在美国科研和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但问题是,高校和企业的研究目的不完全一致,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明显低于企业。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不断扩大要素投入来实现,但由于收入报酬递减效应,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速度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因此,技术进步放慢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期”,20年间GDP年均增速接近4%,但在这之后就开始出现趋势性放慢。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涨,GDP年均增速为3.2%;80年代里根时期由于采取了减税、提高国防开支等一系列措施,GDP增速回升至3.3%;90年代的互联网新经济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提升到3.5%;但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因为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增速下降到1.7%;在第二个十年,如果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平均增速是2.2%,但如果算上疫情可能只有1.5%。

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走势和GDP增长态势几乎同步,从20世纪60年代的高点下行,到90年代一度走高,但之后十几年又不断走低,整体上呈长期下滑趋势。面对经济增速的下滑,美国试图通过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来维持经济增长,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造成了经济发展的“脱实向虚”以及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利用了全球化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推动了自身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如果美国的技术进步速度在放慢,同时大力实施中美科技脱钩,那么中国继续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难度将明显增加。除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科技体制激发创新活力之外,中国还需要采取一些开创性的举措,以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显著变化,力争取得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和发展。

一是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周期长、难度大,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政府应该成为投入的主体,过去在这方面我们投入不够,现在已经在加大力度。但国外经验表明,企业同样可以开展基础研究,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企业。目前,国家对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予以同等程度支持。未来可以考虑对企业开展研究活动的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这样既可以成为政府投入的有益补充,也有利于科研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二是加大对信息技术领域之外的科技创新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依然有良好的前景,但是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对该领域已经给予了相当多的支持。最新公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100强中,大部分都属于信息技术行业,其他行业的独角兽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也大多是靠信息技术驱动。而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市场和资本关注较少,技术进步速度也相对较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或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一旦这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可能不亚于信息技术产业。

三是吸引国际企业和研究机构到中国来开展颠覆式创新活动。目前,发达国家的创新环境相对来说确实更好,但中国有两大优势:

一是市场规模优势。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往往需要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才能盈利。中国的市场规模极大,可以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的潜在回报率。

二是制度优势。颠覆式创新的另一个主要障碍是往往和现行体制机制不相容,而要修改这些制度可能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中国的体制优势就在于,可以超越短期和局部利益,让颠覆式创新更快落地。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Need for sci-tech advantages"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