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夹住”的村庄长出了“翅膀”——京郊小山村的“山水经”

来源:新华网
2020-11-23 10: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题:大山“夹住”的村庄长出了“翅膀”——京郊小山村的“山水经”

新华社记者郭沛然、夏子麟

初冬本该是农闲的时候,但在北京西南山沟里的房山区十渡镇西太平村,工人们正紧张施工修建民宿,村民在自家小院里翻新花池,一片繁忙景象。

刚刚过去的夏秋旅游季,西太平村收获了它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后的第一桶金——7月31日至10月8日,西太平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景区门票、餐饮等直接收入68万余元,带动村民增收20多万元。“今年‘十一’假期,我家里的游客就没断过。”村民李春香一家把闲置的四间住房改做农家院接待游客,今年营业两个月,一个月纯收入约1万元,“外出打工一个月也就赚3000多元,还更累。”

西太平村地处太行山脉东端,2万多亩的村域面积里有10道沟谷、12道山脉,村子被大山牢牢“夹住”。在转型发展旅游前,村民大多以养羊放牧为生。养殖的绒山羊给村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把山越啃越秃。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西太平村退牧还林。退牧之后,没了收入来源的西太平村在2016年被确定为北京市低收入村,全村共有低收入户92户、164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太平村有山也有水。除了大山,村里还有一座库容17万立方米的小水库。西太平村党支部书记李玉丰决心发展旅游,把秃山变成绿水青山,变成村民们的金山银山。可村民们不相信:“一年到头,生人都来不了几个,谁来旅游?”

养羊的人都知道领头羊的作用。在发展转型的艰难时刻,西太平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和村民迎难而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历史问题,用活用好各项政策,把低收入增收项目等专项资金用于修路、种树、治水,历时四年多,前后投资约3000万元,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为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发展的关键靠人。”李玉丰组织村民们走出去,近到十几公里外的十渡中心景区,远至山东,“那些山水资源不如我们的地方都能把旅游搞起来,过上好日子,我们咋不行?”

“乡村振兴不只是景区振兴。游客满意、村民幸福,才能持续发展。”西太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悦恒告诉记者,西太平村要走的是一条旅游产业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引进的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对生活污水和厕所污水进行混合处理,处理后排出的中水符合北京市排污标准,还能进行二次利用。

西太平村还实现了全村100%煤改电工程,采用空气源热泵取暖,卫生环保的同时也为冬季旅游奠定了基础。

今年旅游季,这个常住人口不到300人的小山村,分两天接待了一家国内大型航空公司700多人的秋游活动。“如果满分是100分,我可以打90分。”安姝綦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她是自己找上西太平村的,“山青水碧,就像在漓江,有一种小桂林的感觉。服务很好,人特别热情。”

产业发展带来了就业岗位,也带动了村民增收。2019年,西太平村全部低收入人口成功“脱低”。黄悦恒介绍,西太平村制定了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逐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发展模式。未来,西太平村将以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打造小而美的精品乡村旅游产业。

晌午时分,太阳爬过山脊,照亮了整个山谷。曾经“夹住”村庄、制约发展的大山,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翅膀,载着西太平村飞向来年的春天。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