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云超  >>  正文
邢云超:双循环——中国经济新格局
邢云超
2020年11月19日

今年五月以来,国内高层多次提及“双循环”概念,“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此乃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大背景下中国更高层面结构调整和更深层次体制改革之新经济战略,堪称在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之根本遵循,料将主导2035中国经济远景规划大方向,成为中国经济未来一个时期重点发展之核心。

”双循环“模式是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发展转轨的政策选择。相对于过往以出口和投资消费外向型经济为主体构成的全球化经济外循环,其生产、交易及分配整个产业链和消费末端均发生在国内。其安全性、独立性、主观性异常突出,对外依存度和受制性则明显降低。内循环需要在明确经济发展动能要素次位基础上,针对性高效率纵深推进,以更加开放姿态在全球范围解锁“去中国化”和被围堵之困局。

有学者认为,公共卫生、养老保健、事故预防及减灾防灾属软基础设施需要亟待加强。5G建设、量子通讯及前沿科技也要迫切提升。陆海通道和生态走廊等国家工程尚则需要系统布局。逐步摆脱过度依赖中国制造及以欧美金融研发中心和消费中心为圆心之传统国际循环模式的羁绊,适度调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侧重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联动之导向。

学界也有声音认为,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注定了国家需要形成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题的发展模式。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成长过程中亦分别经历过由外向内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体量具有明显外溢效应,再持续依赖国际经济参与,已经不足够支持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以增加国内市场动能为前提,在工业体系、生产要素、配套能力以及人口红利、科技参与诸方面系统完善,潜能巨大。

“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为明智之选。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政治军事到社会经济,从科教文化到全球产业无一不在遭遇冲击。中国经济外循环过程中之阻障属于阶段性挫折,任何历史逆流均具有相对性。全球化、多极化,各国分工合作和经济体互补共赢,长远视之仍势之所趋。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世界经济东进亦成既定事实。及时准确把握历史脉动、统筹兼顾国际国内双维度属战略之举。

“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消费市场有望超越美国,达45万亿,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20年度调查亦表明,过去两年美国持有中国股票和债券量稳步增长 ,7成受访美国企业依然对中国未来5年前景乐观。美国CNBC日前报道,“中国正为国际贸易重大转变做准备”。中国经济结构优化潜力和回旋空间巨大,经济韧性和市场魅力依旧,有望对国际国内双循环产生引领,拉动世界经济良性运转。美国2季度经济环比上一季度超32%负增长。有智库预判,美国加速印钞,其3万亿美元政府国债及3万亿美元美联储超级贷款之叠加效应或造成美国经济进一步滞胀。

联合国秘书长9月22日认为现实世界地缘政治紧张。全球互不信任、气候危机、数字世界黑暗面及新冠全球大流行对人类形成严重挑战。中国经济虽然一枝独秀,强劲蓬勃,但竞技者间距越缩小,斗争就越激烈,危险及灾难亦更难掌控。赛道上有追尾风险,即便弯道超车,依然险象环生。但是“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开放水准越高,国际交往和全球机会也越能最大化。

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强调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多边主义道路,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事实上,中国正在蓄势待发,全面系统进入新一轮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空间的拓展与制度张力的拉伸相信必将对世界未来格局产生积极正面影响。在科学治理、机制构建、制度创新诸方面守正创新、健全法制环境、强化风控能力、加强各层级理论学习,兢兢业业编绘中国方案,主动和谐国际社会。

内轨运行为主的双循环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政策选择和战略课题,在重大危机和历史节点上消化产能,化解风险,令经济民生免受重创。但是,任何一个强大经济体,通常皆依赖内循环为基础外循环为主体的强劲发力。早在2006年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经济一度外循环占比65%,而且与内外循环良性互动,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并以世界工厂著称。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强盛王朝,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海上贸易经济带,再到上个世纪新经济政策,事实皆然,无一例外。

内外双循环成为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当然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跨越的必然环节。其实质意义乃通过自身经济纵深发展和高端品质内化过程带动全球经济复苏和成长,即所谓内循环服务并推进外循环。中国二季度出口额虽全球高位,但面临国际市场循环压力,内循环为主策略的出台虽属无奈,亦水到渠成。中国政府双循环之内在逻辑为十四五期间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治理,扩大市场消费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让世界分享中国扩大内需成果的同时,正日以继夜、励精图治。为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孕育新的动能与活力。

全球经济进入高债务,低利率,低增长阶段,主要呈现L型或者U型,而国内目前经济运行态势则V型。伴随美欧西方国家在国际外循环空间的越轨挤占及其次生灾害的无限泛滥,东盟这个中国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也在中美交恶及南海诸岛争议中逐渐压缩交集区域,致使经济外循环引擎运转失灵。中国经济在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循环不畅情况下的四万亿刺激计划令人印象深刻。其效果卓越,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一度超高30%。事实上,早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之际,中国政府快速反应,已经实质性进入了内循环为主经济格局。

中国经济虽然一季度增速下滑6.8%,但是,4-5月份数据在消费、就业和投资诸方面均表现强劲反弹势头,而自6月份开始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纾解政策的全面落地及要素市场化体制革新,即使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令经济处于萎缩和衰退状态,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仅给中国经济快速恢复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持续减少,而且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从被动到主动,筑劳企稳,回归常态。因之,以国内循环为主导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基础基本成型。

内循环通常以投资和消费为主轴而延展和辐射,其本质是通过如加速城市化,特别是房地产而撬动经济。不过,也有专家承认,时下国内经济现状在外需萎靡、参与国际经济受阻情况下,虽然国内经济相对而言,此消彼长,但内需和投资似乎亢奋不足,基建投资对经济拉动功能相形以往亦较乏力。面临因内循环可能引发的基建项目周期性产能规模再度放大,企业也极可能由于基建贷款而高筑债务,甚至出现经济“脱实就虚”。消费作为目前相对被动的选项,外循环受限及投资不振对其形成无源之水的可能性尚未排除。

要实现“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国际循环之格局尚需拓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供给品质的提升,全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健康有序的国内经济循环并促进国际经济循环的良性互动。同时,深刻把握经济新特征,金融让利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新兴经济和战略性新型产业,推动制造业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在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过程中,围绕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解决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破除深层次体制痼疾、健全更高级治理模式主要标杆。

中国经济在由被动到主动的高效转换过程中,从个体到集体、从基层到政府、主观能动性加强和科学的政策思维导向不可或缺。在中央和地方权责、民企和国企功能以及政府和企业关系多组联动层面也需要多做文章,从而活化各种内循环要素,营造未来市场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环境。今后再试图指望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开山伐木换取形象工程已经不切实际,难以符合时宜。期许中国房市再度疯狂火一把,甚至日夜兼程反复挖掘马路制造所谓内需已进入历史,只会踏上不归之路。(香港《紫荆论坛》专稿,2020年11-12月号)

 

智库专家,社会学学者,英语语言文学教授,现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