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国际研讨会及系列活动在常州成功举行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尼泊尔、比利时等16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的百余名代表,及国内线下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参与网上交流互动。

第三届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国际研讨会及系列活动在常州成功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0-30 15: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0月30日电(记者 张之豪)2020年10月28日至31日,受地球观测组织(GEO)中国秘书处委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在常州国家高新区举办第三届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AOGEO)国际研讨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尼泊尔、比利时等16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的百余名代表,及国内线下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参与网上交流互动。

GEO是国际地球观测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政府间合作组织。中国是GEO创始国之一,今年担任轮值主席国。AOGEO是全球四大区域性GEO,由我国与日澳韩联合牵头。本次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中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GEO国际组织工作,稳步推进AOGEO发展,这也是中国科技在国际关注重大议题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契机。

当前,数字经济给地球观测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空间信息不受国界限制,但数据的资源优势和技术壁垒令广大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在技术演变过程中形成依赖。与此同时,亚大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地球观测能力差异巨大,地球观测应用的需求十分迫切且不同,在太平洋岛国、喜马拉雅山区、湄公河流域等,都面临严峻、复杂和多样的气候变化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协调地球观测应用的成本和有效性,联合应对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多维公共问题,是我国落实GEO和AOGEO有关协议和承诺,树立我国作为GEO联合主席国和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的重要议题。

GEO中国秘书处主任、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指出,目前AOGEO已成为亚大区域地球观测领域覆盖范围最广、最具共识的国际合作框架。中国一直致力于为区域GEO建设、加强区域GEO间合作做出贡献,通过在GEO框架下开展数据共享和合作交流,支撑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和亚大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他表示,中国科技部给予了专项经费支持GEO合作计划,欢迎并期待国际团队与中国专家之间进一步合作,共同推动2020-2022年GEO工作计划的实施,共同促进亚大区地球观测技术进步。

GEO中国联合主席执行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指出,新冠疫情为地球观测事业提出了新考验,也为GEO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应积极呼吁GEO各界分享和交流利用地球观测技术应对疫情与支持复工复产的经验,体现GEO的全球视野和新使命。他介绍了2020年及未来GEO的主要工作,包括通过2020-2022年工作计划下设的60余个项目和若干工作组,GEO将继续着力于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三大优先事项,并将一步加强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和组织的深度合作。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孙家栋为本次会议题词寄语。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来自中国的AOGEO联合牵头人顾行发主持了会议开幕式。AOGEO联合牵头人安藤健太郎、大卫•哈德森,和欧洲综合地球观测计划(EuroGEO)牵头人吉尔•奥利耶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AOGEO的能力建设及本次会议所搭建的合作平台,指出AOGEO已经开始面向亚大区域实际应用的空间大数据的开发的实质性合作,进一步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数据系统,为区域问题的地球观测应用提供有利支撑。希望未来进一步深入探讨加强AOGEO区域合作及AOGEO区域应用与GEO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与GEO框架下现有旗舰项目、启动项目、预研项目等工作计划的学术互动和区域性协调问题。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地球观测应当服务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环境脆弱国家参与GEO、AOGEO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航天也需要通过在国际关注的重大议题中发挥作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说,我国以GEO轮值主席国、AOGEO联合主席国身份和总部设在北京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机构为平台,在亚大区域地球观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强调,如何将较早积累的地球观测应用实践在后发国家和地区推广、复用和扩展,如何共同应对数字经济给地球观测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规避地球观测技术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锁定效应”,这是在全互联时代开展地球观测应用合作的使命和任务,也是开展区域统筹协调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次会议为期4天。会议期间将发布《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常州宣言》。

会议期间还将举办主题为“空间大数据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论坛系列边会。来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卫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信息中心、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及中国科学院、国际宇航科学院、欧亚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的多位院士和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政府管理人员等参加了会议。

当前,中国在轨遥感卫星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性能迅速逼近甚至部分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地球观测应用正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初步实现天地一体化发展。地球观测形成的空间大数据作为第三类战略资源的开发深度和规模日新月异,正加速释放极高经济社会价值,形成数据石油中的“富矿”。空间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须坚持关键产业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实现机制体制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为此,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专门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空间信息应用平台。同时,会议的举办正值《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和常州高铁新城启动建设阶段,空间信息产业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养重点和重要规划板块。下一步,江苏常州将在高铁新城着力打造空间信息产业基地,聚集人才、资金和产业链核心要素,加速释放空间信息的社会经济价值,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会议期间还将促成系列空间信息科教、科技和产业项目在常的签约落地,包括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合作的科教项目15项,以及新基建融合、智慧水务、智慧城市、保险风控管理等产业化项目12项。本次会议上,“面向‘一带一路’的定量遥感基础共性产品协同处理与联合验证关键技术”以及“基于卫星遥感的澜湄区域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监测”等项目将正式启动;中空间分辨率光谱地球、区域综合地球观测知识枢纽等新技术、新方法也在大会上得到原理演示。

本次会议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江苏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等协办。

(编辑:严玉洁)

(张之豪)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