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利  >>  正文
范正利: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交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范正利
2020年10月28日

全球化一直都是一个存有争议的话题,因而逆全球化的声音几乎伴随整个全球化进程。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逆全球化的暗潮难以形成一支主流;毕竟,全球化才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不仅关乎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也关系到地区和平和全球治理的推进。随着中美关系的持续僵化,新冠疫情的肆意蔓延,一些国家提出要重塑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逆全球化浪潮。那么,全球化商业逻辑便不得不面对逆全球化政治逻辑的挑战。

中国的快速崛起乃至复兴之路得益于全球化,同时又为世界经济做出卓越贡献。中国改革开放正是顺应彼时席卷而来的全球化大潮,抓住了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取得巨大成就。如今,中国有理由有责任有能力应对逆全球化倾向,无论是实施“双循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一不是为扩大全球化成果而做出的积极探索。

在全球化进程中,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技术创新拉近了这个世界的时空距离。新时代的中国,正从交通大国向着交通强国长足迈进,“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尚要持续并重,逐步形成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的交通运输对外开放格局。

其一,“引进来”。在中国,交通运输业是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交通运输部资料显示,当前“在基础设施领域,所有公路桥梁、港口码头、其他铁路和城市轨道对外资不设限。在运输服务领域,公路货运、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国际海运辅助服务完全放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也提出,提高海运、民航的全球连接度,吸引外资进入交通领域,拓展国际合作平台,吸引重要交通国际组织来华落驻。

自从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国政府多次呼吁在华美国企业全部撤离。显然,这是逆全球化与全球化的一场对抗!但高盛公司在今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制造业活动回流美国的证据有限,包括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在内的一些美国公司反而加大马力在华生产。高盛公司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总体优势完好无损,“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工业供应链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对外国制造业投资最具吸引力”。

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当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也指出,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利用外资却是逐步回稳(注:前三年中国吸引外资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多个重大外资项目有序推进实施。比如,北京奔驰重组及升级改造项目已经实现全面量产,上海特斯拉电动汽车项目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产能进一步提升,这些进展充分显示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深度期许。更何况,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从2018年的第78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31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快的前10个经济体之列。近日,国家发改委还公布了《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加力。

其二,“走出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构建开放型国际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成为重要命题。“一带一路”建设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被公认的“全球公共物品”性质的伟大倡议,既是中国为逆全球化开出的一剂良方,也是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搭建的崭新而切实的一个平台,自是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中国要在更高水平上更大范围内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提升交通运输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截至目前,中国已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开展了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其中一大批海外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成功落地,“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而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也取得积极进展,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近2.9万列。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则提出“构建互联互通、面向全球的交通网络”,今后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体,推进与周边国家铁路、公路、航道、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当是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应有之义。

财经作家、高级记者,系《人民交通》杂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