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增加卫生健康投资,这笔钱花得值!

来源:中国日报
2020-10-23 18: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任明辉日前发表讲话称,新冠肺炎大流行暴露了当前世界的脆弱性,揭示了卫生、经济发展、贫困与安全的相互联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疫情挑战。增加卫生健康投资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坚持多边主义,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才能尽快结束这场疫情,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安全的世界。

 

以下内容根据讲话整理,略有改动。

 

今天,我们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危机。新冠肺炎大流行向我们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脆弱性,以及卫生、经济发展、贫困与安全之间的相互联系。现在讨论如何应对长期的卫生和发展挑战,构建更好的卫生系统正当其时。

首先,世界各国显然没有为这场疫情危机做好准备。卫生安全系统未能发现病毒在社区传播的早期迹象,疾控措施实施缓慢,卫生服务机构不堪重负,同时其它基本卫生服务受到严重干扰。

结果是,由于社会和经济安全网不牢,社会变得极其脆弱,错误信息和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导致混乱和社会两极分化。在一些国家,我们看到政治取代科学,妨碍了它们采取高效应对措施。

持续不断的疫情干扰了基本卫生服务,其中免疫接种、非传染性疾病、计划生育、精神卫生以及癌症筛查和治疗方面受到的干扰最为严重。这种影响将拉高全球死亡率,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等主要疾病的死亡率。

所有国家,无论其发展状况如何,都必须加强卫生系统,促进全球卫生安全,这正在成为一个全球共识。这方面的努力,不仅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且对应对未来的任何公共卫生危机,以及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和更广泛的卫生目标,都至关重要。

第二,增加卫生健康投资不仅是必需的,而且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福祉至关重要。几十年来,全世界已经认识到卫生健康、经济发展、贫困与安全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目标进一步强调了卫生健康、经济发展和安全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多年来,我们一直警惕突发卫生事件的潜在全球经济影响,这些事件往往与传染病暴发和大流行疫情有关,如艾滋病、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埃博拉等。我们有确凿证据表明,贫困是罹患结核病、被忽视的热带病、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卫生障碍等一系列疾病的危险因素。卫生保健费用,特别是与专科卫生服务和提供慢性病长期保健有关的成本高昂,会给国家预算带来压力,并且每年会使数百万人因病致贫。

增加卫生健康支出是一笔“划算”的投资。虽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现全球卫生目标和建立更强有力的卫生系统似乎费用很高,但和疫情大流行造成的数万亿美元损失相比,这些投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我们必须建立可持续、反应灵敏且能保护人民安全的系统。今天的投资,将能保障我们的未来。如果对下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毫无准备,其代价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第三,病毒面前没有国界。那些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成效的国家,依然易受新的疫情影响,这将带来新的社会和经济难题。

在预防和应对传染病流行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和秉持全球团结,是全球卫生安全的必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以来,世卫组织的《国际卫生条例》一直是治理全球卫生安全的基石和主要工具。

加强技术研发合作是巩固协作创新伙伴关系的另一个关键领域。世卫组织发起和实施的“获得抗击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计划,是一项令人瞩目的行动,汇集了各国政府、科学家、企业、民间社会、慈善家和全球卫生组织。这项合作有助于实现未来新冠肺炎疫苗的公平分配,确保所有国家都能用得上、用得起。

这次疫情大流行还表明,必须鼓励基层社区积极自主参与疫情防控,加强社区预防工作和社区规范化管理。说到底,决定疫情防控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基层社区。

在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在每个国家都安全之前,没有一个国家是安全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新冠肺炎带来的挑战。这就要求所有国家和社区拥有一个共同愿景和合作意愿,包括在全球卫生治理、服务提供、研发、社区动员和筹资等领域开展合作。坚持多边主义、提高透明度、快速共享信息、开展全球研发和生产合作,对于结束这场大流行和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安全的世界至关重要。

中国为我们认识这一传染病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快速开展新冠病毒测序,开发诊断制剂,加快生产基本卫生用品,迅速公布科学发现,向许多受疫情挑战的国家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援助,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加入世卫组织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领导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在当前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重建更好、更公平、更具抵御力的卫生系统和加强全球卫生方面,中国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期待与中国继续加强合作,促进全球团结,加速推进强有力的行动。

责编 | 宋平 编辑 | 张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