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绘】安徽蒙城:“产业扶贫”打开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近年来,该镇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抓手,通过把脉问诊、对接市场、遵循意愿、量身定制等方式,逐步形成“培育主体,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产业帮扶新机制,使产业扶贫真正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扶贫故事绘】安徽蒙城:“产业扶贫”打开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9-29 15: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27日,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的贫困户张恩春刚刚收完玉米,村干部便开始与他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如今土桥现代农业种植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7000多亩,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600余户,其中贫困户82户。“土地流转给种植合作社,每亩土地每年租金800元,旱涝保收,这样的收益当然划算,平时我常年在外打工,省的我农忙季节来回跑。”刚从外地务工回来的村民爽快地在土地流转协议上签了字。

近年来,该镇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抓手,通过把脉问诊、对接市场、遵循意愿、量身定制等方式,逐步形成“培育主体,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产业帮扶新机制,使产业扶贫真正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尉迟寺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人均耕地不多,耕地面积分散,外出务工是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一直以来,这里的产业发展有一定的难度。村干部在走访中发现,全村3400余名人口中有75%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村民大多是“386199”群体,自身的“造血”能力较差。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变产业发展劣势为优势?村里的党员干部考虑土地特性和劳动力实际情况等因素,积极借助“许疃老乡 请您回家”这个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把村里外出成功人士请回来,让人才、资金、技术回归乡村。就这样,瓜果、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产业逐渐建立了起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既把零散的土地有效利用起来,还可以为留守在家的村民和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9月25日一大早,尉迟农业种植基地内,前来采购蔬菜的商贩络绎不绝,这个基地已经成为镇区和周边乡村超市及农贸市场的蔬菜供应点之一。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实际,把蔬菜、水果、中草药等经济农作物作为种植的主要方面,一方面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另一面尽可能多地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尉迟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毕井连介绍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农副产品供给出现短缺,特别是蔬菜瓜果,更是成为市场的需要。

每天早上,吴刘社区的贫困户王大艳送完孩子,就来到电商小镇飞鸿皮鞋加工厂上班,一天工作不足8个小时,每月至少1800元的收入。这份既可照看家又可增加收入的工作让她感到满足,“外出务工一没有技术,二要照料家中老人和小孩。如今,有了镇、村干部的帮忙,在家门口就能够就业,顾家、赚钱两不误。”王大艳高兴地说。

“针对镇内外出务工人员多、人脉广的优势,我们不仅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开办企业,还整合各类资源,针对辖区企业的用工需求,加大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力度,让贫困户都能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近上岗、就地脱贫。”该镇扶贫分管领导介绍说。目前,该镇已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在落实产业扶贫过程中,该镇因地制宜、因贫施策、因户施措,综合考虑贫困户致贫原因,制定符合贫困户自身实际的扶贫对策。针对耕地少、家底薄,不宜发展农业产业的贫困户,大力实施公益岗位送到户;针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创业指导和信贷支持;针对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贫困户,在政策、金融、技术等方面全力支持其扩大产业规模。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稳定的脱贫产业,就无法打赢脱贫攻坚战。该镇按照‘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户户有门路’的脱贫路径,将产业发展受益面向全体贫困户,实现企业利润、社会效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使产业扶贫真正成为贫困户打开脱贫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李西亚)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