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话扶贫——广西都安贫困村扶贫工作见闻

来源:新华网
2020-08-27 19: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南宁8月27日电 题:“深夜食堂”话扶贫——广西都安贫困村扶贫工作见闻

记者雷嘉兴、吴思思

临近晚上10时,夜色弥漫。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鸡峒村村部食堂里,灯火依旧明亮,不时传出阵阵交谈声。

“今年养蜂总收入可能会有9万元,村集体收入预计增加1万多元。”“村里的孩子马上要升学了,得再去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刚刚结束一天扶贫工作的鸡峒村驻村第一书记唐山边盛菜边与其他几名扶贫干部交流。

鸡峒村所在的都安县素有“石山王国”之称。地处偏远角落的鸡峒村,是“极贫角落”里难啃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这几年,早出晚归是扶贫干部们的常态。“群众干完农活回到家,才是我们和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有些同志到一些边远村屯开展工作,很晚才能回来,在村部的同志会为他们把热饭菜、热汤准备好,这就是‘深夜食堂’的由来。”鸡峒村攻坚第一书记覃华说。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都安县向65个挂牌作战贫困村派出攻坚第一书记,县委政法委副书记覃华是其中之一。

“到下洞屯的路正在加紧硬化,还剩2公里。”覃华在饭桌上谈及道路硬化工作的最新情况。“行路难”曾是阻碍鸡峒村发展的瓶颈,进村的道路是一条在石壁上凿出的蜿蜒小路。

因为路不通,村民们此前没少吃苦头。“家里养了几十头羊,但是运不出去,只能等外面的人来收,每斤比在镇上少卖好几块钱。”村民韦忠杰说。刚开始来到这里的帮扶干部,下乡一来一回就是一天,“深夜食堂”也越开越晚。

从羊肠小道到砂石路,再到硬化路,如今鸡峒村的道路情况大为改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越来越多村民走出大山,搬进新居。

“韦忠杰家基本稳定了,我再去他家了解最新情况,顺便通知他该去办房屋产权证了。”唐山说。

2017年底,贫困户韦忠杰一家搬到位于都安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家三口人住在70平方米的房子里,很舒适。当时搬迁过来只用交7500元费用,我们再简单装修一下,就住进来了。”今年48岁的韦忠杰谈及生活变化很有感触,“我现在在社区工作,每月收入1800元左右,比以前在村里养羊稳定多了。”

2013年底,鸡峒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386人,贫困发生率59.47%。2019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19.11%。“现在村里常住人口约400人,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脱贫任务比较艰巨,但我们不能落下一个人。”唐山说。

饭毕,鸡峒村扶贫干部的一天在“深夜食堂”里结束。村里的“深夜食堂”,也是扶贫工作队员们一天的归属。“我们回到这里吃饭,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特别温暖。”唐山说。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