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村”的致富经

来源:新华网
2020-08-23 16: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贵阳8月23日电(记者周宣妮、刘勤兵)两栋深咖色的木屋并排矗立在青山脚下,屋外院坝上晒着火红的辣椒。

72岁的万塘村老人黄景国坐在屋内,满是褶皱的手指在麻绳间左右翻动,弹出的细小纤维,映着门外照进来的阳光,上下飞舞。

曾经是“五保户”的他,已于今年实现脱贫。如今,他和80岁的哥哥黄景武守着两栋百年木屋,相邻而居,草鞋编织这门传统技艺已经成为兄弟俩增收的重要途径。

贵州省思南县许家坝镇万塘村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处偏远,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

“我年少时就开始编草鞋,这把椅子已经陪了我几十年。”黄景国抬起头,满脸皱纹,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他身下坐着的那把实木椅,因为年岁久远,通体泛着黑色。他弯腰从一捆麻料中挑出粗细一致的麻线,再将麻线搓成六股粗绳,作为制作鞋底的主绳。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都做着编草鞋的营生。镇上有一整条街卖的都是我们村的草鞋,我们村也被称为‘草鞋村’。”万塘村村支书黄朝刚说。

“那时村里人白天干农活,傍晚趁太阳还没下山,一家人就坐在院子里编草鞋。”黄朝刚介绍,当地村民就地取材,利用收割后的稻谷秆制成草鞋,遇水即湿,被称为“水草鞋”,不耐穿还很廉价。

夕阳西下,两栋木房子被染上金黄色。“那时候一双草鞋能卖两毛钱,胶鞋很少见,买草鞋的人多,我一天能编四五双。现在老了,手脚慢了,一天只能编两双。”哥哥黄景武感慨道。

如今,村民对编草鞋的原料和技艺进行了改良。编织出来的麻草鞋,样式精美,经久耐用,已经成为万塘村的特色手工艺品,远销海内外。

市场有需求,草鞋的利润也上来了。黄景国笑着说:“以前,草鞋不值钱,我的收入很少。现在,一双草鞋的净利润超过30元,每月能增收至少1200元。国家每个月还会给我几百元补助,生活宽裕不少。”

“我们用的编织材料,比如麻料、棉绳、鞋带等,都是村里统一采购后发给村民的,自己只需要出点材料钱。”一边说着,黄景武用力拽了一下麻绳,鞋底立刻变得紧凑整齐起来。

“村委会还跟销售公司签订了协议,并派人来家里收购,一双草鞋的批发价就是40元,我们再也不需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集市上卖了。”

曾经的万塘村,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农闲时只能靠编草鞋增加收入。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村里的老年人依旧坚守着古老的草鞋编织技艺,年轻人则已开始谋求致富新路子。

2018年,万塘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蔬菜产业种植园,种有西葫芦、南瓜、冬瓜、辣椒、茄子等13种蔬菜,种植面积超过400亩。

在蔬菜大棚里,村民文永凤正忙着给黄瓜苗吊绳子,好让秧苗顺着绳子往上生长。“家门口有活干,我就不外出打工了,一年能挣两万多元,还能照顾老小。”文永凤觉得现在的生活既充实,又开心。

依托农校对接,这些蔬菜成为周边学校“营养餐”的配送原料,并销售到重庆等地。2019年,万塘村贫困户户均实现分红16800元,务工收入户均增加6000元。

“村里的草鞋编织技艺正在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希望这门手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黄景国起身走向灶台,准备生火做饭。

太阳落山,炊烟升起,山脚下新旧相间的房子相继亮起灯光,点缀着田园山村的夜晚。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