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我们坚持了下来”——一位民营企业家的感悟

来源:新华网
2020-08-21 18: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杭州8月21日电 题:“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我们坚持了下来”——一位民营企业家的感悟

新华社记者裘立华

在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的宝业集团,63岁的董事长庞宝根常对来参观考察的嘉宾展示一张红色的代表证,岁月已经让它略显陈旧。

“这是1996年9月,我去天津参加全国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省市座谈会的代表证。从这以后,宝业全力以赴投入到建筑工业化的研发和推广上。”庞宝根说,等到2016年国务院正式发文在全国推广装配式建筑,宝业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孤独”地走了20年。

技术员出身,已过退休年龄的庞宝根是浙江著名的民营企业家。他一直钟情于前卫的建筑产业革命,也因此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我们坚持了下来。”庞宝根说。

建筑工业化,也称装配式建筑,被比成“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庞宝根说,这个搭积木并不容易,它不是传统建筑业,而是先进制造业,更是传统房地产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载体,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一栋300平方米的装配式工业化建筑分解成零件约有8万个。结构、围护、内装体系部件,都可以在工厂生产、工地装配集成。

“这是一个多大容量的制造业啊!”庞宝根说,它可以把相关设备、部件、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带动起来。建筑工业化使建筑寿命从50年增加到100年,并节能60%以上、节约人工40%以上、节约工期30%以上,减少超过70%的建筑垃圾和二氧化碳排放。

庞宝根说,宝业最初开始从事建筑工业化时,国家虽然出台了相关推进意见,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细化落实,比如没有银行信贷支持、产品不能列入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税收没有扶持措施等,主要还是靠企业自身苦苦支撑。

宝业集团2003年6月30日成为内地第一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综合类民营建筑企业。当大家都认为它应该大力进军房地产时,宝业却总是把资金投入到建筑工业化里。

与投入相比,初期的回报极其微薄,各种质疑声也随之而来。面对压力,庞宝根经常说:“一个事物,你问10个人,如果有9个人不知道,那应该是机遇;但如果有9个人知道,那就不是机遇,而是一个行业了。”他还说:“看准了方向,就要坚持。任何转型都不会一蹴而就。”

15年前,宝业斥资1.65亿元建立了足尺寸全天候国家级实验平台,如今又参编建筑工业化国家标准,主编浙江、上海等地方标准。企业还生产隔音隔热的高性能材料、稳固简约的电泳钢结构和研发各种节能创能蓄能技术。“我一直认为,把明天作为昨天的延续是最危险的。”庞宝根说。

现在,宝业已在全国建设了35个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基地。“各项政策、技术现在都已成熟,不抓住这个春天,不是错过几年,而是错过一个时代。”庞宝根说,持续创新是宝业保持发展势头的最强动力,也是宝业近年来保持年纳税费20亿元以上的原因所在。

2019年,宝业销售额依然保持20%以上的增速,集团多个科研成果获得住建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大,继非洲吉布提、塞舌尔、博茨瓦纳等之后,2020年又在肯尼亚设立全资子公司。

现在,庞宝根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研究上。他说:“利润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前提和条件,但企业最终要体现的最高经营价值是社会责任,为社会、为人类奉献,才是企业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