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宅家”带来新机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8-19 18: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经济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与韧性。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渠道在疫情期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健康经济”“宅经济”受到消费者和零售商更多关注。未来,5G技术发展和应用拓展将为零售业带来更多新挑战和新机遇。

相关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与消费总量整体出现下滑。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零售业,尤其是实体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但在如此不稳定的环境中,中国经济仍展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与韧性。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新格局 新动力//

中国的抗疫实践为世界提供了参照。得益于中国政府高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与一系列促进就业、刺激消费的政策,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下滑后,开始出现企稳复苏迹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由负转正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同比下降19%,二季度虽然仍下降3.9%,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

尼尔森最新调查也显示,5月份商界领袖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有所增强。当被问及疫情对企业影响的预期时,有7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下半年的形势感到乐观。尼尔森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研究显示,在网络零售业持续增长的同时,实体店零售业也有显著改善。随着居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作为快销品重要分销渠道的传统线下销售正在复苏,这给市场注入了乐观情绪。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中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原有的市场格局彻底洗牌。调查显示,新冠疫情正迅速改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渠道。不少零售商看到,疫情带来的新机遇可能会加速零售行业未来发展。还有一些零售商已经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以快速适应新形势。

疫情期间,中国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的理解也更加多元,不再局限于安全卫生和健康饮食等传统领域,拥有科技加持的智能健康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因此,零售商与制造商也开始有意识地在健康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中投入更多精力。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疫情影响下,网上销售渠道在中国蓬勃发展,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迅速发展,不仅保障了消费者日常需求,也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动力。

上半年,“宅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亮点。居家隔离使全民“家里宅”成为一种新常态,但消费者对休闲娱乐、家庭生活、在线工作和学习等领域的关注与讨论明显提升。“宅经济”的兴起使越来越多零售商开始拓展线上渠道,进一步完善O2O(线上-线下)服务,加速多渠道融合。

图片来源:中新社

目前,许多零售商已经开始制定疫情过后的增长和复苏策略。同时,对商品制造商而言,为赢得新时代的竞争,重新制定品牌策略同样重要。

//新商机 新挑战//

研究发现,面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中国消费者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与憧憬。通信行业、媒体和娱乐业、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家庭、交通业以及零售业将成为5G技术的受益者。5G技术对整体经济的溢出效应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它的发展将不仅限于企业层面,而是延伸到整个社会系统,甚至能创造出超乎想象的新商业模式与机会。

5G将会在多媒体视听、游戏,以及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以VR/AR领域为例,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对VR/AR技术有一定了解。从年龄角度来看,90后和00后人群对VR/AR的认知度最高;从性别上看,无论男女都愿意尝试VR/AR技术在虚拟购物中的应用。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通过进一步梳理归纳5G技术在模式、场景、产品、体验、服务上的应用方向及落地场景,研究发现,5G将对了解客户个性化需求、门店数字化和虚拟化、无人物流等诸多场景产生重大影响。归根结底,5G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市场因素,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建设和应用成本的下降,还有许多类似的场景可以探索。

随着5G、AR、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拓展,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零售商需要考虑如何利用5G来加快实现零售智能化,如何在企业内外扩展技术创新,加快各种场景的落地。与此同时,品牌拥有者也应主动拥抱这一变化,积极探索新的商业策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责编 | 赵若宏

编辑 | 张钊 潘家欣(实习生)

(文章原载于中国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观中国”)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