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明  >>  正文
赵建明:游在同里
赵建明
2020年08月03日

说起同里,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唐代诗人杜荀鹤那首《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描绘的吴地秀美风光。她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位于苏州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与旅游热线古镇周庄相邻,因宣传片《千年艳遇,情归同里》而网红,被海内外人士热捧追寻,是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闻名于世,著名景点“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了“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但作为生于斯长于斯老苏州,说来惭愧,对于水乡同里古镇的印象,可能要追溯到六、七年前在同里湖畔定购了居所,想解甲归田隐居小镇,并在来往穿梭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但真真作近距离的情景对话,还应结缘于在前年底成了小镇常住居民,因寻常老百姓油盐酱米之类生活琐事不时地走街入巷,在与古镇每次肌肤亲密接触、品味着世事冷暖、穿越时空对话当中,领略到了不同季节不同特点的风韵传情。

我之前之所以从未关注过。一个是90年代初北去当兵锻炼前,因区县交通不怎么发达,并非没有机会,而是没有能力去寻访;另一个是作为根在苏州的原乡人,有一种随遇则安的心态,交通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探访的机遇害很多;再一个是长期在京畿工作,回苏寻亲的时间有限,总想留在父母身边,尽一点孝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如今依然成为了小镇子民,终究脱离不了食人间烟火的俗气,还是应该接接地气,尽早融合当地习俗,去关心并认知她的前世今生,弘扬和传承她的历史精神。

同里,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浪渚文化”。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文化元素,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原有八景、续八景、后四景等220处自然景点,今尚存“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长山岚翠”诸景。明清民居鳞次栉比,一级保护区域内,明清建筑占十分之七,400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现存著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镇东以烟雨景观闻名的罗星洲,是集佛、道、儒教三教合一的圣地,宛如浮在碧波上的仙境,乘船前往,沿途可欣赏同里湖烟波浩渺、鱼帆点点的水乡景色。每当夕阳西下,从岛上可远望同里湖万家灯火,别有一番意境。

乔迁入住同里一年以来的过往,古镇在我的感观深处,烙下了河道小桥多、街巷里弄多的印记。

水是同里的命脉,是古镇发迹之所在。而说到水不能不说桥,因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留下了众多的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若不是长期生活于此的人,对于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不是所能轻易理解的。因此说,这些桥在岁月的风雨中高高地挺立着,成为游人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读的书。

桥既是同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又是同里历史的见证。傍水而建的街区老屋,应桥而连街串巷。宋元明清时期的桥梁,至今保存完好。其中:桥龄最长最古老的思本桥,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风雨侵袭,饱经风霜,至今仍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桥港上岿然不动;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最小的独步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拱桥,小巧玲珑,堪称一绝;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富观桥,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石”的石雕。传说这条鲤鱼在三月桃花水发的时候,乘风破浪奋力跳跃,想跳过龙门脱去凡胎而进入仙界,可就在它奋力跃出水面的时候,桥上走来一为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凡心一动,结果已跳过龙门的头部变成了龙头,而龙门外的半身仍旧保留了鱼身。

相较于众多的大小古桥,在同里老百姓心中,对静卧古镇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的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有个独特的习俗——走三桥。三座古石桥,如三尊精美的石雕,跨三圩,越两港,呈“品”字形,屹立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行街道。每逢婚嫁喜庆,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沿街居民纷纷出户观望,上街道喜祝,就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同里水网交叉,宛在水中央,俯瞰如同一幅错落有致的山水画卷。市政布局自古以来都环绕水做文章,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桥、民居、园林等融为一体,在临水的一面修建石阶。镇内有8条主要街道,每条各具特色,有的宁静恬淡,有的绿树掩映,有的屋枕河埠,有的店铺林立。里弄是小镇居民沟通交流感情的一条便道,有的弄内人家穿过便上河桥,还有的里弄则横穿一个圩头,从河的这头一直可以走到另一头。

风雨沧桑的老街,遍布了室宇丛密的明清民居,高墙深院的住宅建筑,给老街披上了一层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流淌着生活暖溜与生命色彩的小河,它的变与不变,给古老的小镇带来一种新的希望。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具历史风貌的一条古街,明清街保存了原来的条石路面,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年代所造,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店铺栉比鳞次,有的出售当地土特产,有的摆满了各种字画墨宝,有的挂着各种精美的工艺品,还有的正在现做现卖各种香喷喷的小吃,给人一种古风悠悠扑面而来的感觉。

同里老街古朴庄重、高高耸立的大理石门楼,镶嵌着费孝通老先生题写的“明清遗风”四个大字,远远望去,很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沧桑感。

交通距离上,同里虽然离上海和苏州很近,但似乎繁华和典雅与她无关,在水网交织的江南,幽静的如流水一般,一切都保留了旧时江南的模样。当你行走小街里弄深处游览园林景点、寻访历史遗迹困了累了,歇脚便可在市井之中找一个农家小馆,坐下来细细品味太湖三白、水八仙、状元蹄、芡实羹、袜底酥、退思饼等独具江南风味的菜肴小吃,实实在在地饱个口福;或是去寻个茶馆,点上一壶红茶或绿茶抑或茉莉花茶,配上一碟水乡纯朴的熏青豆、罗卜干,抑或时尚浪漫的各式茶点,遥想着“老虎灶”烧的开水泡茶,品茗聆听几段江南丝竹、宣卷、评弹、戏曲、小调等曲子,从戏文唱词中寻味一番古诗里描述的“休愁到此食无鱼,十里周围大小湖,茶座街头闲结网,渔舟浅载笑相呼”的鱼家生活。

承载形体上,水是同里的灵魂,水是同里的依赖,水是同里的骄傲,水是同里千年的承载。而船是旧时同里最主要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就像鱼儿离不了水一样紧密。来同里泛舟环游小镇的也是一件美事,坐在乌蓬船之中,垂手扶水,衣着素色花布衣服的船娘(船夫)吱吱扭扭的摇着橹,桨声应和水鸟之鸣,随船穿梭来往纵横相连阡陌交错的河道水汊,透过岸边高大的榆树古槐和鹊鸦飞鸟憩于枝头,拾阶而望曲折幽深精致典雅的小弄院,千姿百态大小不一的石桥河埠,低头凝视柔润碧绿的河水无声地流着,流过小镇,流进小镇人的心田,滋润着水乡人的生活。

水是同里的命脉,轻轻荡漾,淌过千年,润泽一乡风土,在世事万物皆变中,坚守了江南水乡文化的内涵,又拓宽了江南自然生态的外延,两者融合相生。与江南其他被过度开发的小镇相比,在岁月的流逝和时间的变迁中,水墨同里没有矫揉造作,浑然天成,像一幅舒展绵延的水墨画卷,较完整的锁住了江南水乡的风韵神情。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真的会让游人忘却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

同里的粉墙黛瓦,让众多游人流连忘返,盛夏时节,憩息于此,找家傍河而居的民宿住下来,静坐在窗前,探头凝望夕阳下柔柔的光线投射在河面上,宛如一幅幅淡笔描摹的水彩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城市中整齐宽敞的马路,更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到了傍晚在河边夜排档来个消夏晚餐,吹着徐徐而来地湖风,目视水巷河畔若隐若现的流光溢彩,脚下小鱼儿在波光中憨憨的游弋,从街头巷口偶尔隐隐飘来几记吴言软语的叫卖声,天空中蛙声蝉鸣和谐共奏,入夜枕河听涛而睡,让人暂时忘却了城市的喧哗和躁动,仿佛找回了税自己久逝的童年和感动。

行走同里,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同里的整体之美,除了水的律动、河的轻灵、老街的古朴、古宅的典雅外,就是听从自然、保护历史、顺应时代的生态文明发展之道。阳春三月,走进“网红打卡地”北联村千亩油菜花田,七分酿成青翠,三分化作金黄。灿灿的油菜花田边,是粉墙黛瓦的农舍,院子里花草树木、鸡鸭成群,小河依村缓缓流淌,不远处有三五只可爱的小蜜蜂悬停在花蕊上授精采蜜,田垅上极目眺望,花田、房舍、小河、石桥、桃花、海棠,与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点缀了江南春景。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唐代诗人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转业老兵,现从事基层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