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为“后疫情”时期经济绿色转型注入动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7-20 18: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必须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推动能源转型,为可持续经济复苏提供强劲的动力。中德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有着良好的传统和丰硕的成果,这场疫情危机也是双方日后加强合作的新契机,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转型,共同推进根本性创新和现代化进程,克服经济衰退,缓解环境和气候问题。

作   者

◇ 仇保兴 ◇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 安德烈∙库尔曼 (Andreas Kuhlmann) ◇

德国能源署署长

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之后,我们需要一个“绿色”的新开端:能源转型发展策略和相关行动方案,可以为双边和多边合作框架内的可持续经济复苏计划提供强劲动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共同危机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世界,所有国家都在寻找应对这一重大危机的最佳方案。可以说,这些各种各样的挑战也激发了各类应对策略。从本质上说,一个像今天这样的网络化世界显然需要网络化的解决方法,一场全球化的危机势必需要一个全球化的答案。

这次危机史无前例,但好在我们并非从“零”开始,国际合作早已有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中国和德国在能源转型和防止气候变化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并且开展了多年富有成效的合作。两国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

图片来源:环球网

新冠危机和气候危机异中有同——它们不会按个体区别影响,而是真正的全球性挑战。奉行孤立主义、各行其是无法解决这两个危机,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使我们获得强大力量,更快地走出现在的经济危机。由于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的封控措施,我们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全球经济衰退。我们必须迅速而又不失审慎地为这个特殊情况找到解决方法。

找准目标

要想走出危机,首先要选对方向。

已经有很多人在大声疾呼,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新冠危机过后,以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来复苏经济。2015年联合国通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方针。

图片来源:新华社

现在需要因势利导,以投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制定经济复苏计划。有了“绿色复苏”的良好定位,就能进一步推动一体化综合能源转型意义上的跨产业转型。必须要加大力度推动能源转型,这对旨在气候保护的“零碳经济”可做出至关重要的贡献,也能创造就业机会,提振经济前景。相比之下,在已经过时的化石能源领域继续投资将无法达到这些目标。

因此,我们应在此时此刻设定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更高的标准,运用经济激励手段,为美好生活创造条件。

成绩颇丰

德国能源署已经与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开展了十余年的合作,项目涵盖节能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业能效、可再生能源、智能能源系统和大气污染治理等。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等合作伙伴的长期、务实、互信和成功的合作,印证了中德两国推动绿色转型进程的共同努力。这些合作以可持续发展为特点,着眼于全球气候保护,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图片来源:东方IC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的节能建筑领域合作催生了“中德生态城市”、能源一体化园区等令人振奋的项目。特别是2008年开始的超低能耗“被动房”建筑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如今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上述这些在合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相互之间建立的信任,正是中德两国在气候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坚实基础。

被动房 (passive house):指通过自然采光、太阳能辐射等被动式节能措施,与建筑外围结构保温隔热节能技术相结合,不使用主动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就可维持舒适的室内热环境的建筑。

中德两国都不乏巧思佳策,目前双方合作正围绕着“正能房”、旧区改造以及城市未来等专题展开。诸如住宅区 “集成式节能改造”等创新方法也可以在两国得到发展和推广。

正能房 (plus-energy house):指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除满足自身所需能源之外,还可以向外输出能源的建筑。

投资未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在可持续经济的意义上为未来的合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模式。数字化和新的应用型技术的研究(例如氢能的研究)等课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德两国在这些领域都很活跃,并且可以相互支持。

在国际上,绿色金融作为气候保护的杠杆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和欧盟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应在创建分类方案等具体领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气候保护领域的投入,不仅是对未来的投资,也是解决当前很多紧迫问题的有力措施。譬如,对大量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就可以立即创造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并且从根本上解决使用化石能源采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我们应把这场危机作为加强合作的契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转型,共同推进根本性创新和现代化进程,以克服正在发生的经济衰退,同时缓解环境和气候问题。我们已经通过国际协定确定了这些目标,我们手中已掌握着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可以通过更加密切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