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板娘”:从贫困户到致富明星

陈钰凤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账来:每座棚500元租金,一根菌棒3.7元,政府补贴2元,合1.7元;到明年种植期,我争取租20个棚,欢迎你再来,看看我的变化……”(记者 王睿 刘玉祥 摄)

“香菇板娘”:从贫困户到致富明星

来源: 天津日报
2020-07-02 0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忙碌的香菇釆摘景象 本报记者 刘玉祥 摄

时间:2020年6月22日

地点: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食用菌产业园

采访对象:哈溪镇古城村村民陈钰凤

前几年,陈钰凤还是村里公认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如今,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小康一族”。

“啥叫‘小康’?”直言“初中没毕业”的陈钰凤拉着记者的手问道:“像我现在这样,有‘事业’,有钱赚,心里踏实得很!这就是‘小康’吧?”言语间,陈钰凤一脸的幸福模样。

让陈钰凤引以为傲的这份“事业”,在哈溪镇食用菌产业园。这里有500座钢结构食用菌棚,其中,天津市蓟州区投入3360万元,援建了420座大棚,每座棚300平方米、上架5000棒菌棒。

“去年12月,镇里人跟我说可以去种大棚,合作社包销。种得好,收入上万!我当时想,闯一番吧!也不能老这样。”陈钰凤语速慢下来,眼神中掠过一丝惆怅。

今年31岁的陈钰凤家里有五口人,除了她和丈夫,还有多病的婆婆及两个正在读书的娃。多年来,一家老小都要靠丈夫跑运输来维持生计。“娃爹一个月4000元,婆婆看病、吃药就花掉不少,孩子还上学、吃饭,日子嘛紧巴巴。”

“现在不一样了!”陈钰凤停顿了一下,嘴角微微扬起。她告诉记者,今年5月凑钱租了5座大棚,买菌棒、学技术、招雇员,种上第一茬香菇,当起了“香菇板娘”。

说着,陈钰凤带记者进棚,眼前那一排排状如小伞的香菇,圆润饱满,长势喜人,“你看这菌棒,一棒收五茬,一月一茬,长得快嘛,有时一天要采两三回,不及时采会开伞,开伞就是菌盖展开,那样就成次菇了。我每天早晨5点半准到这,注水、采菇、土壤温度、空气湿度……都要操心。”

陈钰凤采下一个香菇科普起来,“这种品相紧实、没开伞的是一级菇,每斤能卖到5—6.5元;全部开伞的是次菇,每斤只有1.5元左右。一级跟次等差不少钱了。”

前阵子,陈钰凤的第一茬香菇收获了。由于管理得当,一座棚产出4000多斤香菇,且多数是好菇,自然卖了个好价钱。

有多好呢?

陈钰凤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账来:每座棚500元租金,一根菌棒3.7元,政府补贴2元,合1.7元;最忙时雇6个人,一人一天70元—80元,除去这些,一座棚一茬菇赚了8000多元……

“钱已经进口袋了,以前没钱愁,现在有钱愁没时间花,我天天要在棚里盯着呀!”陈钰凤腼腆地捂着嘴,大笑起来。

在口耳相传中,陈钰凤成了致富明星,向她“取经”的村民越来越多。有些还没租棚的户,也开始动心,有了“种来试试”的打算。

按照天津市蓟州区与当地商议的带贫模式,哈溪镇政府副镇长张长丽介绍,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按一亩300元支付流转费;建好的菌棚,面向精准扶贫户和非精准扶贫户开展产业帮扶:有种植意愿的非精准扶贫户向合作社缴纳每年500元棚租+1500元帮扶金,帮扶金汇总后用来帮扶各村评选出的200户当年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和易返贫户;精准扶贫户只需付500元棚租,租金汇总后作为村民流转费和棚内设施设备的维修费。

天津市蓟州区挂职干部、甘肃省天祝县政府办副主任贾学明告诉记者:“我们需要培育一批像陈钰凤这样爱种菇、懂技术的菇农,通过他们的带动,加码产业帮扶力度,惠及更多村民。这既能保证带贫成效,也让天津的帮扶项目走得长远。”下一步,待生菇产销形成规模后,他们还考虑做深加工,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陈钰凤跑来对记者说:“等10月菇都出完,我也不闲着,去园区菌棒加工厂给菌棒套袋,套1个4分钱,我一天能套4000多个呢!到明年种植期,我争取租20个棚,欢迎你再来,看看我的变化……”(记者 王睿 刘玉祥 摄)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