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空气质量将整体持续改善,强调关键性污染物臭氧和VOCs减排

2020年6月30日,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办,能源基金会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支持的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青蓝”助成奖暨“新媒体环境下大气治理报道重点、新点与难点”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十四五”空气质量将整体持续改善,强调关键性污染物臭氧和VOCs减排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7-01 10: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7月1日电 2020年6月30日,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办,能源基金会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支持的可持续能源记者之星“青蓝”助成奖暨“新媒体环境下大气治理报道重点、新点与难点”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专家与长期关注环境治理报道的媒体通过线上会议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致辞表示,能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其工作非常艰巨。多年的努力可以看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路径选择是正确的,是稳妥而有进步的。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项目起到了科学地传播知识、理解政策以及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作用。未来要继续以科学为基础和导向,在公共话题中发挥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智慧的中国声音。

能源基金会中国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表示,今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关键一年,科学地评估过去几年的工作、谋划好“十四五”目标和重要措施特别关键。未来五年是中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的一个起步期,也是推动中国向低碳、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方式系统转变的一个机遇期。在当下疫情以及经济下行风险的环境中,中国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的驱动和创新的经济转变模式,政府、企业、公众和媒体都应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扎实落实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为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和《世界环境》杂志等媒体颁发“青蓝”助成金,用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全媒体时代下更加多元化的传播。她指出,在疫情期间乃至后疫情时代,公众对于呼吸,对于空气会有更多的关注,希望媒体在持续推动公共政策的同时,让大气治理空气品质的常识更多的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家庭。“青蓝”代表着绿色的大地和蓝色的天空,也代表着青春和蓝天,寓意在全媒体时代下,媒体不断融合发展,继续焕发青春,更多的年轻化的群体,特别是青少年能够参与蓝天行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贺克斌院士分享了“十四五”大气环境目标的思考。他指出,40年来中国针对不同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13年以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就,SO2和酸雨等燃煤相关的污染明显改善;“十三五”以来空气质量总体改善明显,但O3有所反弹;除O3外大部分污染物达标城市比例增加;重点区域污染得到一定控制,秋冬季重污染明显减弱;大气环境形势总体依然严峻,区域复合性污染突出。他分享了“十四五”大气环境目标初步设计的思考:空气质量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下降比例和优良天数比例,要求整体持续改善,重点地区要求更高;对一些关键性的污染物,比如VOCs和Nox,更加强调总量减排指标;达标城市比例、重污染天数减少等重要规划指标;臭氧等地方特色指标。“十四五”PM2.5目标的初步考虑是分区域、分阶段实现达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院士分享,根据世卫组织疾病负担报告(2017),室内空气污染也是导致中国人群过早死亡的很重要因素。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民用固体燃料,即散煤和生物质(秸秆、薪柴)。尽管近几十年来,这些燃料用量随生活水平提高不断下降,但目前还在大量使用。至2017年,民用固体燃料仍然占居民能耗的很大部分。尽管民用燃料在我国能耗中占比仅为7%,但由于其排放因子(单位质量燃料使用的污染物排放量)高,且没有任何排放控制措施,其对污染物排放、室内外空气污染、人群暴露和健康危害的贡献占比远超过其对能耗的贡献。此外,由于民用源排放有很强的时空变异特征,其在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的影响可远远超过平均水平。针对民用散煤的影响,最近几年在2+26地区实施的双替代措施起到了显著的积极效果,地区居民的暴露水平和健康危害均显著下降。2+26地区的经验可为整个北方取暖区开展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计划提供科学借鉴。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指出,中国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环境和气候变化促进了能源转型,能源的转型又使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一定要改变我们的能源结构,改变我们的消费方式。”杨富强预测,“‘十四五’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占比跌破50%,比目前下降将近8%个百分点;石油将争取在‘十四五’达到峰值,也就是7.2亿到7.5亿。这样的话就使整个能源有所改观,使二氧化碳排放能够从2030年达到峰值前移到2025年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陆克定指出,地质纪元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开始进入到人类世。在工业化后,人类活动显著地影响了大气中痕量气体和颗粒物的浓度,在城市地区开始形成空气污染。空气污染防治中的难题是臭氧和二次PM2.5的控制。在2013-2017年期间,5年时间我国一次污染物排放和一次PM2.5的浓度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臭氧和二次PM2.5反而有所上升。臭氧作为典型的二次污染物,是大气中的NOx和VOCs,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光化学反应中氧化剂的增加抵消了一次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所以臭氧污染的有效控制需要开展基于大气氧化性调控的污染防治。臭氧污染防治是一个国际性难题。目前国际其他城市尚没有一个很好的先例可循,臭氧污染防治公认最成功的洛杉矶市最也进入瓶颈期,其现阶段臭氧污染程度与北京相当,比上海和广州更严重。陆克定提出,我国在臭氧污染防治方面应开展“科学-技术-管理”的全链条集成创新,实现产学研高度融合,探索出一条臭氧和二次污染防治的新路来,为人类社会贡献城市地区大气二次污染防治的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朱月红】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