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中医要冲在抗疫一线

仝小林:中医要冲在抗疫一线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3-28 18: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3月28日电(记者  吴勇  苏峰 刘雁南)仝小林院士可能是武汉前线经历过最多次抗击大型瘟疫的中医专家。从上世纪70年代流行性出血热到这次新冠肺炎。从29岁到64岁,从博士生到院士,他每次都冲在前线。

(仝小林院士医院与病人交谈 )

从1月24日抵达武汉至今,他深入病区察看病症、判断疾病病位、拟定“武汉抗疫方”。武昌区从2月3日起在社区大规模发放中药,合计发药72万余服,其中代煎汤剂33万多袋,颗粒剂约80万袋,按14天服药疗程计算,覆盖5万余人。

“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从一线下来,我们专家也要根据整个疫情防控形势的需求,听从上级安排。只要疫情没有解除,我肯定会一直工作在前线。因为职业是医生,在病人需要你的时候,无论环境多么危险,肯定是义无反顾,在这种情况下,做为医生,都会有这种使命感和担当。”仝小林说。

1956年,出生于吉林的医学世家的仝院士,从小深受军医母亲的影响,下决心要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发生流行性出血热,当时,仝院士在首批国医大师周仲瑛的带领下,以博士生的身份在苏北医院协助治疗大量病人,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抗疫。

2003年非典(SARS)爆发,他是国务院指定的临时非典专病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组长。“除了中西医结合治疗200多例外,还用纯中医治疗了11例,效果很好,发热、咳喘等症状明显得到改善,病人的病程也缩短了不少。”

2020年1月23日,正准备休假的仝小林,突然接到国家卫健委通知,被任命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次日,仝小林登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除夕夜里到达武汉,开始了他的第三次抗疫。

当时,武汉已经封城,全城人心惶惶。一方面,普通感冒、流感、新冠肺炎患者,都涌进了医院,医院人满为患。病人有极大的感染风险,医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都不够,基本上处于崩溃的状态。另一方面,很多居民求医无门。

“这么多病人哪里来的?源头还是在社区。社区防控是第一道防线。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必须把这个源头切断,否则病人会越来越多,医院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到最后医疗体系一旦崩溃,就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了。”仝小林说。

他到武汉的第一天,就冒雨在外面走了一小时。晚上特意把空调都关掉,来体验没有暖气情况下武汉当地居民的实际情况。“屋里非常阴冷、潮湿,我又查看了近一个月武汉的天气,有16天都在下雨。在看完大量病人的舌苔后,就基本判断是寒湿疫。” 仝小林说。

经过亲自调研、诊断了多位病人,又与湖北省专家充分讨论,仝小林拟出了宣肺化湿的通治方——“武汉抗疫方”。并在主方的基础之上,分别针对发热、咳喘、纳差、气短乏力等症状,拟定了4个加减方。社区医生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熟练应用。

“宣肺化湿是个大的原则,在后来牵头制定全国的中医治疗方案里都是以这个思想为主线”。仝小林说。

“一人一汤药,一人一辨证”是中医最理想的用药模式。但新冠肺炎传染性强,武汉疫情严重,发病人数众多,靠中医一个个把脉开方,一人一方吃中药是不现实的。特殊时期,先让每一个病人都能吃上中药,只能“特事特办”,开出通治方。

“我的信念来自于对中医疗效的确信,自古以来,中医在数百次的疫情中,都是中流砥柱,对中华民族的繁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千多年前的黄州,也经历过一场伤寒湿疫,苏东坡的一张“圣散子方”活人无数,流传至今。

“我们的这张武汉抗疫方,同样针对寒湿疫,不同之处是多了加减,应用起来更加灵活、有针对性。”

他介绍,这个方子用起来是相当有窍门:先开第一副药,针对所有人,喝三天。这三天的药下去,普通发热的病人,直接就治好了。没有治好的,再去查核酸和CT,如果确诊为新冠肺炎,根据情况再继续服药两周。

从2月6日到2月10日,他在一线指挥社区工作人员深入社区,陆续发放了几千人的汤药。第四天,反馈一条条传来,结果令人振奋,服药的患者症状有很大改善。

“‘武昌模式’中药早期干预,预防作用明显。中药结合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出院康复中药专方,康复控制明显。”武昌区卫健局副局长王辉说。“除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等得力防控措施之外,中医药对新冠感染的控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当地卫健委的资料显示,从2月3日开始发放药品,经过14天(病程周期),确诊人数出现断崖式下降,并维持在低位水平。对确诊轻症和疑似患者中药干预治疗作用明显。重症患者的死亡病例逐步下降,并保持低位水平。从社区收集到的确诊病例,服用1号方2天以上的人没有一例转重。出院康复隔离患者服中药组14天查核酸复阳率显著优于无干预对照组。

“在西医没有找到特效药及研发出疫苗之前,中医药在社区的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对整个疫情控制特别是对社区疫情防控非常重要。社区防控是疫情防控的基础环节,也是防控疫情传播蔓延的第一道防线。”

为更好地指导居民服药,仝小林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教授团队合作,紧急开发出APP,印在中药包装袋上。

“患者扫描二维码,两三分钟就能将信息发送给我们。我们从后台就能看到谁在吃,吃了怎么样。从近4000例服用1号方病人用药后情况来看,其中90%以上服药后第3天咳嗽、咳痰、乏力、气短、情绪紧张、发热、纳差、腹泻八大症状就已经消失。服药后发烧消退平均天数为1.74天。”刘保延说。

此外,刘保延教授还在全国组织了680多名医生,通过互联网一对一远程指导病人服药。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医生少、病人多的问题,又能够及时地帮助病人调整药物,做心理疏导,缓解病人的心里紧张。

“作为医生,必须到现场看病人,把握疫情发生现场的环境。无论你是教授还是院士,没有望闻问切,没有第一手资料,就是对空放炮、纸上谈兵。中国医大师刘志明已95岁高龄,还通过远程医疗对家乡湖南的患者进行会诊,无私奉献经验,所以像我们这样还比较‘年轻’的中医就更需要冲在一线。”仝小林说。

【责任编辑:妮思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