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医保科技:共抗疫情,打好科技战“疫”组合拳

2020-02-20 11: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一开年,新冠肺炎时时刻刻牵动着人心。随着疫情迅速蔓延,中国经济及医疗能力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这场疫情也倒逼生产、经营方式、医疗模式迅速调整,给市场及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

“在线”、“远程”、“互联网+”、“AI”、“5G”等先进技术被迅速应用,一批科技型企业从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用科技助力打赢疫情阻击战。其中,平安医疗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医保科技)及旗下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充分发挥其医疗、系统、服务、数据赋能优势,调动多方资源推出“5+1”行动,科技战“疫”、共克时艰。

从线上阅片、移动CT影像车、核酸检验,到掌上经办、远程教育,以及与日本SRL公司合作的跨国物资援助……若非凭借对大医疗健康生态圈的深度布局和持续深耕,实难快速驰援,面面俱到。

线上阅片:AI助力,决胜千里之外

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染特点,决定了远程医疗的重要性——减少线下诊疗压力和交叉感染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四天内连续两次发文,要求大力发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政策红利下,互联网医疗行业迅速行动,互联网医疗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二战场”。平安集团多家子公司亦参战其中,平安医保科技、平安好医生、平安智慧城市、平安人寿等推出线上CT阅片、AskBob线上问诊疫情动态等医疗科技服务。

其中,平安医保科技旗下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在1月底即组建了影像专家后援团队。由各地健康(检测)中心首席医疗官龚洪翰教授、郑穗生教授、丁仕义教授、李光教授等专家亲自挂帅,70余位影像科医生请缨参与。

0

要实现远程抗“疫”,除了要有专业团队,更离不开智慧科技平台。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自主研发的智慧影像系统“平安好影像”,集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高速缓存及按需下载技术、移动影像报告、NLP和人脸识别技术等高科技于一身。该平台在疫情期间开通了7*24小时免费快速二次诊断阅片服务,帮助民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也接收合作定点医院的影像诊断托管需求,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分担工作压力。截至2月19日,累计完成远程阅片1081例,累计诊断疑似新冠肺炎152例,目前均已反馈医院建议隔离排查或进行实验室进一步检测。

0

移动CT:灵活应战,哪有需要去哪里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越发严峻,湖北省采取“不放过一个”的非常规防控手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教授认为,CT检查方便、快捷、直观,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易于普及,具有快速辅助诊断的特有优势。

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迅速响应,在提供远程阅片与专家在线指导的基础上,于疫情前线投放“移动三甲CT室”——一辆基于5G技术开发、首次将全身CT应用到车载领域的64层移动CT影像车。

1月29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紧急驰援湖北省人民医院,定点投放移动CT影像车,为身处疫情前线的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强有力的诊疗保障。2月7日,当获悉轻症患者非常集中的武汉协和医院对口江汉方舱医院有CT检查的急迫需求后,移动CT影像车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优势,哪里需要去哪里,即刻转战方舱医院。截至2月19日,已累计服务医院接诊患者超700例。

据介绍,移动CT影像车属于健康检测行业内的新概念,数量极少,而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64层移动CT影像车是目前检查效果最好的。它采用甩挂车体扩展技术,上路行驶时外观为集装箱式半挂车,宽度满足国家道路通行法规需求;停放使用时厢体可通过向外扩展,使车体加宽,增加内部空间,提高服务效率和医患工作、检测的体验度。这与方舱医院建设可快速部署的移动医疗平台的目标不谋而合,不仅成为了方舱医院的重要设备补足,其出院复查效果既快又准,也大大提高了方舱医院的病床流转率。因此,移动CT影像车又被亲切的称为“方舱CT”。

作为医学救援的“侦察兵”,移动CT影像车能获取人体所有重要脏器的形态学信息,其快速、无创等特点能为急诊救治提供最有价值的指导信息,有效缓解当地肺部CT筛查设备不足的问题,让隔离区患者在第一时间进行肺部CT检查,并帮助医护人员尽早发现病情。该移动CT车配备的64层低剂量螺旋CT,在肺部扫描过程中,高效精准,能够提供清晰图像,可辅助早期诊断新冠肺炎。张笑春教授认为,移动CT影像车灵活便捷的移动健康检查服务对武汉疫情防控有着重大意义,是疫情期间最好的检查场景。

核酸检验:高科技、自动化,提高确诊准确率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是一场争分夺秒、生死攸关的战斗。战斗的双方不是CT或是核酸检测单一的准确率,而是疑似必须隔离,确诊必须治疗,人类必须战胜病毒。因此,在临床诊断外,只有对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并重,才更有利于诊断,更有利于疫情的防控。

在网络舆论聚焦学术争论的同时,武汉的病毒核酸检测工作依旧在刻不容缓地开展。为了提高湖北地区的检测效率,湖北省在将原来集中于疾控中心的实验室检测权给了多家医疗机构。其中,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下属武汉平安好医医学检验实验室(以下简称"武汉检验中心")即被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定为首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第三方机构,预估每日可承接700份的样本检测量。截至2月19日,已累计接收武汉市江岸区、硚口区疾控中心护送转运的样本2564个。

据了解,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需要在生物安全第二等级(BSL-2)实验室中开展,资质要求非常高,而武汉检验中心作为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在华中地区布局的首家省级医学检验实验室,拥有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二等级(BSL-2)等资质。实验室配备全球顶尖的检验设备,按照ISO15189和CAP标准要求,进行全面监控检验流程,将咽拭子采集的患者呼吸道样本,通过RT-PCR法对2019-nCoV核酸进行检测。

0

远程教育:防护服武装身体,知识武装头脑

学校延迟开学,让在线教育迅速升温。特殊时期,除了学生需要学习,医护人员更应快速适应、充分学习。为此,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充分发挥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等平台作用,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自我防护、诊疗救治等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服务和个人防护能力。远程教育,亦成为科技战“疫”的关键一环。

近日,平安医保科技协助国家卫健委继续教育和能力建设中心旗下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和NCME助手正式上线疫情防控教学视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0多万医护人员及疫情防控人员迅速响应并展开线上学习。截至2月10日,本次紧急疫情防控培训已覆盖30多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600多个区县,教学视频包含38个视频课件、78个图文课件,点击量超1000万。医疗工作者可通过此平台在线学习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权威解读、感染控制、基层防控、临床影像表现治疗、护理以及病例分享等医学知识。

0

0

掌上经办:医保高频事项不见面办更方便

医保经办工作平稳有序开展是医保能够充分发挥其保障作用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不论是医院、还是病人,有了这份实实在在、政府兜底的保障才更安心。但经办原本属于传统的大厅业务,各医保经办服务大厅人流量较大、现场空间相对封闭,疫情期间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优化医疗保障经办服务推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倡议大力推行医保业务“不见面办”。

平安医保科技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以智慧医保系统为核心,咨询、服务、保险为辅助,打造智慧医保一体化平台,全面赋能医保局;目前业务已覆盖近30个省,200余城市。例如,疫情期间,平安医保科技按照青岛市医保局推行医保业务“不见面”办理的要求,快速对前期双方联合打造的“健康服务中心”APP进行了升级优化,在服务端首次开通了全国首个门诊大病网上直接申请服务;并针对后台审核端,专门组织当地具有医疗背景的审核人员,组成线上集中审批中心。通过上述系统升级与后台人员的双重保障,可有效避免节后医保大厅参保人聚集办理业务,方便青岛市参保人及时申请医疗保险门诊大病业务,实现“只隔离病毒但不隔离服务”,从而达到医保高频服务不见面办却更优质的效果。

  跨国驰援:6.7万余件医疗物资快速到位,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疫情扩散之速如脱缰猛虎,武汉医疗物资频频告急。危急关头,平安医保科技旗下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与海外合作伙伴——全球领先的医学检验服务商日本Miraca集团旗下SRL公司紧急沟通,联合行动,想方设法要把防护服、各类口罩、护目镜等急缺物资送进武汉。

0

2019年的最后一天,16000个N95口罩、40000个医用外科口罩、9000个医用口罩、1218套防护服、1000个护目镜,作为优先级别最高的医疗救援物资,由日本接侨专机运抵武汉。2020年的第一天,6.7万余件跨国驰援物资穿过冷清的武汉城,全部送达江岸区政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以及武汉市第八医院。这份执行力、战斗力得到当地政府和医院的充分肯定。

在政府的号召下,从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医疗设备、医用物资,到赋能医疗机构管理者及医疗支付方,不难看出,平安医保科技的这场科技战“疫”是一套上达政策层、下到医疗前线的生态组合拳。这种打法,正是平安集团“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平安医保科技践行用心守护“家家有平安”的初心承诺。

一场疫情,暴露了一些问题,改变了一些陋习,也消除了许多疑虑,创造了许多可能。大医疗健康生态圈中,传统医疗与智慧科技一同发力、人工与智能紧密配合。此时,面对疫情的我们,深信党和国家的实力、致敬医护人员的付出、期待医疗科技的力量,更加坚定地奔赴健康未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