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中国春节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1-23 09: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又到了一年当中的这个时候:在全中国各地,数以亿计的民众像“一年迁徙一次的游牧民族”一样,通过水陆空通道,不辞辛苦地回家去拥抱他们深爱的父母和亲人。

虽然我不是中国人,但春节于我而言也很重要。我在中国过了许多春节,我的中国大家庭一直对我很好,把我当作他们中的一员。我也很怀念与中国和德国朋友在我的祖国一起参加的许多春节活动。中国农历新年早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节日盛事。

前不久,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在华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和国务院秘书长肖捷的亲切接见。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人民大会堂里的热烈氛围,李克强总理抽出宝贵的时间,与我们深入互动交流。

我的春节经历与家庭以及家庭之外的朋友联系在一起。但贯穿这一切的是什么?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最近,我受邀做客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世界观察》栏目,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在讨论关于春节的话题时,节目主持人田薇的观察视角很独特。她说,当她回家过年看到久别重逢的家人第一眼时,她感到特别幸福。

在我看来,这个“第一眼”揭示了一个基本真理:我们是无条件的父母之爱的产物,我们的父母和所有兄弟姐妹都是如此。与此同时,我们有道义上的责任去传承这种人类的爱和关怀的力量。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照顾我们,就像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照顾他们一样,同样的,我们也要照顾我们的孩子和孙辈。

这是人类和人性之根。这是我们的父母赐予我们的珍贵的生命礼物,使我们成为一个特定家庭的一员。家庭是一个自我衍生的实体,通过家庭,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每一个家庭都是人类生命之树上一根鲜活的枝桠。

所有这种人类生活的媒介是无条件的爱,通过相互关心来表达,并且代代相传。我明白,正是这种关怀、亲情和温暖的精神,贯穿了我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春节经历。

根据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观点,只有我们开始实践父母与子女之间自然的爱,才能实现人间大爱。然后,我们也将学会以仁爱之心看待他人。这种扩展的同情、爱和关怀,也将成为同情和关爱所有非人类生命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能照顾其最亲密的人类亲属,又怎么可能真正关心动物和植物呢?

我认为即将到来的农历鼠年对人类而言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2020年是农历庚子鼠年,60年一遇。未来60年对人类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能否共同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国际社会?为了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创造这种有益的和谐状态,我们必须设法发展一种更广大的爱。这一学习历程的数十亿个起点即为我们各自的家庭。

这就是中国春节可以传导给全世界的真正人文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中国人此时“在路上”:家是相爱的心相遇的地方。

本文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巴拓识(David Bartosch)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