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

12月30日,记者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9年我国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26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25万公顷。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2-30 14: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2月30日电 12月30日,记者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9年我国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26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25万公顷。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已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年均减少38.6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3.45%。

据介绍,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2012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74万公顷。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通过大力发展沙产业、增加生态护林员岗位、加大金融创新扶贫等举措,培育了一批沙生植物资源基地,初步形成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战。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人。新疆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2018年全区林果种植面积达123万公顷,林果业产值达488亿元,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陕西省建立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等为主的沙产业体系。

尽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石漠化面积10万平方公里。下一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认真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区植被保护制度,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严格管控沙区开发建设活动。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抗旱节水技术研究和应用。完善荒漠化沙化监测机制。统筹推进治沙与致富,完善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