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

周作宇在致辞中指出,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真正能够将大家凝聚起来的因素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例如对美的追求、对善的追求等,这是文化交流的共同基因。希望与会专家在论坛切磋中能够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在交流中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北师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2-02 15: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北京12月2日电(记者 邹硕)11月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与英文期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ICCC)》联合主办,《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电影艺术》合办的 “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举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高峰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致辞。论坛邀请来自美国、法国、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澳大利亚、越南、印度、波兰、阿根廷等国的嘉宾,与国内专家学者共计60余位,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机制与当前状况。论坛共设一个主论坛、三个圆桌论坛及“三极对话”环节,全体参会人员逾200人。

本次国际论坛延续去年有关“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这一主题深入挖掘,围绕着中国与世界,以及当代语境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情况进行研讨。

周作宇在致辞中指出,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真正能够将大家凝聚起来的因素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例如对美的追求、对善的追求等,这是文化交流的共同基因。希望与会专家在论坛切磋中能够回顾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在交流中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教授在题为“世界文明格局中的中国文明主体性”的发言中介绍道,自2016年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后,研究院连续三年围绕着该主题召开国际论坛,旨在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切磋研究,不断打开思路,深化研究。继2017年整体讨论、2018年侧重“传统与当代”的讨论之后,今年论坛侧重从“中国与世界”的角度展开。黄会林教授认为,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深层问题可能与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确认有密切关联,讲话论述了当下中国文明的主体性资源,旨在重新确立中国文明的话语能力。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饶曙光教授在其演讲“中外文化对话与‘共同体美学’”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演进,当代中国美学呈现出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区分型美学的趋势,而西方美学则呈现出一种具有西方话语规定性的关联型美学的特征。这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之否定之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思维逻辑。基于此,饶曙光教授提出了立足于“我者思维”基础上的“他者思维”的“共同体美学”概念,这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回应。

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国国民教育部原汉语总督学白乐桑教授的演讲“欧洲汉学联合体的渊源与现状”将大会引入更为深入深刻的哲学领域,他注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名词概念的解读出发,介绍并分析了欧洲汉学研究与学术机构发展的脉络和内涵。他认为成为一个汉学家就要去了解和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尊重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能够丰富西方文化的精神。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陈来在演讲“文明交流与文明态度”中论述了“和”的中国哲学,讲到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中国哲学渊源与审美追求。他引经据典地讲述了中国文明以“和”为内涵的世界观,并从宗教融合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理论实践,提出了“共存互补”的实践原则。他抨击排斥“他者”的狭隘文化观,提出了“与人为善”的文明态度。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博古睿讲席教授安乐哲在演讲“第三极文化的未来:优化共生体系的‘和’概念”中,进一步阐释了黄会林教授提出的“第三极文化”理论,他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想状态就是“第三极文化”的理想状态,即“和谐”。他指出对于学术界而言,对重点概念词汇的翻译与阐释是非常重要的,并从中西文化的联系与差异切入,对比分析了“和”的概念在中西语境中的变化。他提出中国文化传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然而,人们应该认识到,忽视中国是不现实的,中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应当更好地接受中国的价值。

中国美术馆馆长、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吴为山在题为“以文心暖人心——从几件作品谈起”的演讲中提出,当代中国影响力的生成,来自深厚的传统文化,也来自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融;来自现代生活的创新,也来自对梦想的求索。他指出中国文化的传播要从“走出去”变为“请过去”,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传承者与传播者,惟有以真心去对话,用理解去交融,以文心暖人心,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文明之光更加绚烂。

卢布尔雅那大学教授罗亚娜的演讲“跨文化对话与中国哲学的问题”围绕着中国哲学展开,她指出某些西方学者在“中国是否存在哲学”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误解,中国古代诸子的思想就是一种哲学。罗亚娜教授认为许多西方定义的哲学问题具有局限性,这意味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推动多边会谈。这种会谈不是简单的对话,更多的是争论与辩论。她坚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成功的多边会谈,会有越来越多的哲学进入我们的生活。

下午设置了三个圆桌论坛,分别围绕着“中国戏剧与影视的国际表达”“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观察”“中国文学与音乐的世界情怀”三个话题展开讨论。圆桌讨论结束后,分论坛主持人,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耀华教授分别向大会作分论坛总结汇报。陈犀禾教授总结说,圆桌论坛一主要围绕着戏剧与影视的国际表达展开,从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到探讨纪录片中国学派的可能性,再到跨国题材影片与共同体美学,以及对印度电影、写意电影的关照,从中西文化融合、新媒体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国际表达中的普世价值。曾庆瑞教授总结说,圆桌论坛二探讨了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论坛指出现今美国媒体对中国仍具有刻板印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就是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但论坛也指出,在注重国际传播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境内传播。另外在传播中如何使传播效率最优化、最大化也是一个重要命题。王耀华教授总结说,圆桌论坛三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外发展的必然趋势,论坛从文学、史学、诗学、音乐学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提出海外传播要从路径上创新,这包括科学技术、传播对象、题材形式等,要重视人的情感交流,在强调自己主体性的同时也把传播对象当作主体来看。

(编辑:严玉洁 王晗)

( 邹硕)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