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传江  >>  正文
鞠传江:中国在全球化新挑战和新机遇中的角色和担当
鞠传江
2019年11月18日

中国在全球化的新框架下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或者说,中国在未来的超级全球化中如何抓住新机遇和应对新挑战?

眼下,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正扮演着中流砥柱的重要角色,并对世界经济的未来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正如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在11月5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致辞所说,中国的开放对世界意义重大,并通过切实行动表明将继续实行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成为当代国际秩序的重要转折点之一。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经济社会进步。中国的成功归功于自身努力,也得益于全球化。中国既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塑造者。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大调整、大变革。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关税壁垒和保护主义的暗流涌动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风险。美国“退群”、英国“脱欧”、挑起中美贸易战等一系列逆全球化的新举动,给当今世界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影响,也使全球化遭遇波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在其《世界经济展望》中多次下调了对2019年和2020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将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3%,这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是,过去两年的事实证明逆全球化丝毫解决不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贸易逆差、实体产业空心化、普通民众就业难、贫富差距加大等种种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发展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基于人类工业革命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推陈出新为基础的,从蒸汽时代走向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三次工业革命催生着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工业革命的迭代和升级,需要全球配置资源和开发全球市场,并由此形成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的全球化。

经过几十年的演化,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掀起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国际贸易和投资空前活跃,人类的交流联系空前密切。可以说,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市场规则和观念,使跨国、跨地区的商品、资本、技术、信息流动的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大,世界变“小”,变“平”,变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了资源互补、产业多元、产品共享、市场相互依存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际分工和利益共享的全球市场机制,这些正是全球化拥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产业都与全球不同经济体相关联、相融合,这就需要共同参与、需要多边主义、需要互利互惠,而不是相反。任何背离全球化的举措都将是自食苦果和所期待的结果南辕北辙。

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第二经济体,GDP总量占全球总量接40近%,两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谓举足经重。但是,近几年中美两国对全球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中国加足马力拥抱全球化,而美国则忙着“退群”、“筑墙”、打贸易战、打科技战,这形成了对全球化发展走向的大国博弈。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种种努力似乎是白费的,过去两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不降反升,2017年全年美国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扩大12%,至5660亿美元,对中国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3750亿美元,占逆差整体的66.3%。2018年,美国货物和服务贸易赤字同比扩大12.5%至6210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最高水平,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至4192亿美元,同样创历史新纪录。而今年在贸易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两国贸易额大幅下降,但是上半年美国对中国逆差依然达到1670.4亿美元,美国对中国逆差的现状不会改变。

贸易逆差不应成为发起贸易战的理由,中国的全球贸易伙伴中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贸易逆差,中国与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巴西、瑞士等国多年来的贸易逆差从几百亿美元到上千亿美元不等。但是,中国并没有以此对这些国家发起制裁,更不会发起贸易战。而是在WTO框架下,用规则解决贸易争端,用谈判化解矛盾。

历经40年改革开放,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的十多年里,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步伐,在不断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切实地履行了入世时做出的各项承诺,也不断向世界开放自己巨大的市场。中国切实推动贸易便利化,使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受益者和贡献者。也就是说,中国既受惠于经济全球化,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成为推进全球化的巨大力量。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商品贸易出口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从以下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融入世界贸易系统并从中获得的好处。在中国外资企业从1980年的7家,至2018年底累计超过90万家。实际利用外资从1983年的23亿美元,至2018年已达到1350亿美元,40年来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万亿美元。外贸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攀升至2018年的4.62万亿美元,40年来增加了超过200倍,年均增长率超过14%。中国从国际进口的商品额从1978年的109亿美元,到2018年已达到2.1万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7亿美元,到现在稳定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70年间,中国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到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2倍。连续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截止到2018年,中国在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3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43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4.1%,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到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9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

中国在快速融入全球化的同时,也快速减少着贫困人口,累计使8亿人脱贫,成为世界脱贫解困的最大贡献者。

假如没有持续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或许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而且可能成为世界的巨大包袱,更不可能对世界经济发展有贡献。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且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中产阶级人口世界最多、制造业和货物贸易规模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世界各国都是不能舍弃的巨大市场。

近几年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在今年的G20大阪峰会上,中国宣布新设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至此,我们已有18个自贸试验区,构筑了开放新版图。为推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截至2018年,中国已签署16个自贸协定,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已签署的自贸协定中,零关税覆盖的产品范围超过90%。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加快全球化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

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重要的战略和与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平台,以此实现机制、基础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的互通,构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机制,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全球价值正随着这一战略的不断实施而显现出来。

“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新引擎,截至10月底,中国已与137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7份合作文件。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1万家,2018年,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总额增长至8618.67亿美元,是2013年的1.27倍。今年1-10月,我国对沿线国家进出口又增长9.4%。世界银行今年发布的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跨大陆互联互通的宏伟举措,将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地区经济环境水平,从而大幅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显著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一带一路”合作将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1%-2.2%,推动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2%。

“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化国际新秩序中所要扮演的重要角色,更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大国担当。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着说明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正在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而成为应对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曾高度赞扬中国在推动“全球化4.0”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而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英国知名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也认为中国为推进全球化进程作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贡献。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包括汽车、飞机、计算机、装备、机械等成为全球价值链整合参与度最高的产品。波音飞机是在美国制造的,但它通过全世界70多个国家、几万家企业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形成了一个全球产业链。苹果手机全球供应链关联到几百家企业。可以说,目前世界任何一个高科技产品都是全球化模式下的全球产业链的集成产品。

来自麦肯锡的《全球化大转型》报告中对横跨43个国家的23条产业价值链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价值链加起来占全球贸易的96%,全球产出的69%,以及全球就业的68%。

一个充分竞争、产业互补、自由便利的全球化可以给世界经济带来活力、财富,从而消除各种壁垒和制度的鸿沟,也由此改变长期以来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的固有模式。

经济全球化也是世界各国给民众带来福祉的必然选择。全球产业链,带来了商品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更低成本,也带来了全球贸易持续繁荣、财富增长,特别是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据统计,1970年至2017年,全球GDP总量从不足20万亿美元升至80万亿美元,人均GDP从5185美元升至10634美元,全球贸易额占GDP的比例由26.72%提升至56.21%。1981年至2013年,全球贫困人口比例由42.3%下降至10.9%,全球85%的人口预期寿命可达60岁,是100年前的两倍。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变革中的全球化:贸易与价值链的未来图景》指出,全球化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革,而中国在这场变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全球价值链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是全球价值链贸易网络三大中枢国家之一,也是全球价值链诸多结构性转变的重要体现者。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新角色、新定位正在凸显,中国兼具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属性,不仅是世界工厂,同时也是世界市场。近年来,中国正从过去更多依赖投资、出口,转变为更多依赖消费拉动和服务业带动的内需动力。

当然,经济全球化也是双刃剑,在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平衡给世界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由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提升,部分经济体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60%,致使国际贸易的波动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成为全球经济的不稳定的导火索,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失衡往往成为影响区域甚至全球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传导和联动成为新常态。同时,产业和资本向价值洼地集中,致使带来新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低端产业向外转移,使社会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和贫富不均。因而引发国际冲突风险上升、国内社会矛盾激化等负面影响。

而金融全球化的双刃剑特征更为明显,国际金融资本一方面扮演者全球化催化剂的角色,在资本市场提供借贷、融资便利,而另一方面为追求最大利润在全球外汇、债券、股票市场高速流动,特别是美元作为金融霸权已成为其利用金融经济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工具。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健全、监管机制缺失、经济依赖性强,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因素。加上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对冲基金”的兴风作浪,这使众多的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金融危机中陷入金融失控、货币贬值的经济泡沫中而无法自拔。

全球化发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十字路口,全球化需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需要转型和修补规则缺陷,从而走向新型的全球化。

在过往的全球化进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曾经为发达国家80%以上的廉价消费品。有关机构测算,未来10年发达国家消费全球化商品的规模,将大幅降低到40%左右。而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地区的全球化产品需求则会大幅上升。中国全球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将从10%上升到16%。

如何适应全球化的转型,如何平衡未来的全球化利益格局成为新的焦点。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方兴未艾,这将使全球化的产业转移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变为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为主,追逐低劳动力成本的“黄金时代”成为过去。无疑,科技创新成为全球化商品和高技术贸易的关键因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给未来的全球化打上深刻的烙印,并将影响全球化的发展走势。

全球化不可能止步不前,只有摈弃霸权,丢弃偏见,消除贸易壁垒,由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经济体共同推进,共享发展,构筑命运和利益共同体才是正道。

中国作为全球化更积极的参与者、负责的合作者、更开放的贡献者和更自信的中流砥柱必将在全球化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