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不同于西藏传统村落名字音译的习惯,共康村这个名字来源于“感谢共产党,同步奔小康”。边巴次仁是共康村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共康村所在地叫莫热坝,2016年8月,这个地方定为加查县冷达乡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2019-11-13 08: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res01_attpic_brief.jpg

  图为共康村村貌。本报记者 徐杨 摄

不同于西藏传统村落名字音译的习惯,共康村这个名字来源于“感谢共产党,同步奔小康”。

从山南市市区往东行驶,经过近3个小时的路程便来到了平均海拔3269米的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

边巴次仁是共康村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共康村所在地叫莫热坝,2016年8月,这个地方定为加查县冷达乡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目前,共康村有369户、1269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占地面积708亩,项目总投资约为2.1亿元。”

共康村的村民中,来自加查县的搬迁户有333户1121人、曲松县的搬迁户有25户102人、措美县的搬迁户有11户46人,他们在共康村里有了自己的新家。

2017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7016元,贫困发生率降为零。

今年66岁的村民索朗次仁老人告诉记者:“共康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小孩在本村就能上幼儿园,村民生病了有卫生院,村里还有超市、茶馆、餐馆,以前买东西要去县里,现在平时的生活用品不出本村都能买到。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们老百姓现在生活很幸福。”

如今,共康村村民全部参加了医保,村民子女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在校补助的“三包”政策,全村在校大学生全面享受自治区大学生资助政策。截至目前,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为保障村民收入,共康村对残疾人落实残疾人补贴;对低保户实行政策兜底;对有劳动力的对象实施就业培训和生态岗位实现增收。目前,全村共计培训168人次、开发生态岗位401个,贫困户就近务工218人,工资一天160元。

今年30岁的平措曲珍去年搬到共康村,她对记者说:“如今,我们享受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家里人住上了二百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房子,一年的收入不仅有生态岗位补助、虫草收入,还有外出打工的收入,生活过得开心幸福,我们一定会铭记、感恩党的恩情!”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截至目前,共康村已累计开展烹饪、农畜产品加工、果树嫁接、钢筋工等技能培训784人次。在县、乡、村的帮助下成立了共康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设5个互助组,分别为生态养殖互助组、经果林种植与销售互助组、农畜产品加工与销售互助组、劳务输出互助组、农机推广互助组,把全村的574个劳动力,全部安排到各个互助组中,实现了人人有平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入。

此外,为保障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共康村发展土地开发项目、经济林种植项目、生态养殖项目等集体经济,有效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仁增一家之前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搬迁到共康村后,仁增积极转变观念,靠自己的双手成功脱贫。

谈起自己的创业路,他有说不完的话,但最得意的还是参加技能培训并开起了藏餐馆。

他告诉记者:“我开了藏餐馆收入增加后,自愿申请退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我依靠政策贷款5万元,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开了这家藏餐馆,去年我的纯收入有7万元。在开藏餐馆的同时会做一些焊接工作,也能增加收入。”

仁增脱贫致富不忘乡亲,他经常帮助村里的留守儿童和老人解决困难。焊接工作是他的拿手活,如今他还帮助村里3个年轻人学会了焊接技能,增加他们的致富技能。

如今,在享受党的惠民利民政策下,共康村的百姓互相帮扶,雅鲁藏布江畔又新增了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记者 次旦多吉 徐杨 刘金鹏 段敏)

(次旦多吉 徐杨 刘金鹏 段敏)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