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年内再度降息25个基点 香港金管局同步降息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9-09-19 09: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日凌晨2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了9月利率决议,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1.75%至2.00%的水平。这是继今年8月1日后,美联储年内第二次宣布降息。

同一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因美国调低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25基点,同步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25%,实时生效。

美联储在政策声明中表示,尽管美国经济继续以“温和”的速度增长,劳动力市场“依然强劲”,但“鉴于全球形势对经济前景的影响以及通胀压力减弱”,美联储决定降息。尽管经济持续增长和强劲的就业是“最有可能的结果”,但美联储仍提到了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并承诺将“采取适当行动”维持经济扩张。

在降息消息出台后,美股市场表现平平。截止美国时间周三收盘,标普500指数上涨1.00点,涨幅0.03%报3006.73点;纳斯达克指数下跌8.60点,跌幅0.11%报8177.39点;道琼斯指数上涨36.40点,涨幅0.13%报27147.08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联储已经逐步转向更低的联邦基金利率路径,如果经济走软,预计可能需要进一步降息。

中金公司研报提出,美联储正进入节奏加快的降息路径,预计9月降息后,四季度将再度降息25个基点,明年一、二季度再各降息一次。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增长面临来自“三座大山”的压力持续:贸易摩擦持续、全球增长动能放缓、以及减税刺激效果消退。中金公司预计2020年中美联储将降息至1.0%~1.25%区间,以在一定程度托底经济,避免经济增速下滑过快。

全球多个国家开启降息周期

2019年以来,全球多个经济体陆续开启了降息周期。2月7日,印度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6.25%,自2017年8月以来首次下调利率。印度央行的此次降息率先开启了首轮降息,此后,包括埃及、乌克兰、新西兰、澳大利 亚、俄罗斯、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央行陆续开启了降息周期。

而在距离2018年底的加息仅时隔半年多一点,美国货币政策也出现了180度逆转,美联储在7月议息会议上宣布降息25个基点,为2008年底以来的首次降息。北京时间8月1日,美联储在华盛顿结束为期两天的政策会议并发布声明, 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2%-2.25%,符合预期。此外,美联储FOMC声明显示,降息的决定是由于全球发展和通胀压力,并将于8月1日结束缩表计划。

在美联储宣布降息后, 全球经济体降息进程有所加快。在美联储降息预期落地后,同样在8月1日,巴西央行宣布降息50个基点,成为美联储降息后第一个跟随降息的国家。此外,8月7日,泰国、新西兰和印度三个国家的央行在同一天宣布降息。

9月12日晚,欧洲央行宣布将存款利率从-0.4%下调10个基点至-0.5%融资利率和贷款利率维持目前水平不变。此外,自11月1日起,重启资产购买计划(APP),每月购买额为200亿欧元,这意味着欧洲央行重启QE。

香港同步金管局降息

香港金融管理局同样在今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25%,实时生效。下调基本利率的举措是因应美国于9月18日(美国时间)调低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25基点而作出。

香港金融管理局称基本利率是用作计算经贴现窗进行回购交易时适用的贴现率的基础利率。目前基本利率定于当前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下限加50基点,或隔夜及1个月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的5天移动平均数的平均值,以较高者为准。

而就在9月17日,央行开展2000亿元MLF操作对冲2650亿元MLF到期,操作利率保持3.3%不变。今年一季度央行降准完全置换MLF到期后仍有8000亿净投放,而本次“全面降准+定向降准”释放资金仅为9000亿。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分析,9月17日央行MLF操作并不意味着降息预期落空,央行可能在美联储降息之后通过调整OMO利率实现降息。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认为,在经济下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降息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发布研报称,美国如期降息,提前结束缩表,美联储重新开启降息,且年内仍有进一步降息预期,有利于人民币汇率企稳。但国内货币政策主要还是依据国内情况而定,当前我国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处在利率走廊下限附近,仍将维持合理充裕,但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不大,未来货币政策的重点非直接降息,而是通过“利率并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引导银行贷款报价利率更加市场化、达到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目的。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