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俱乐部成帆船人才培养沃土 二青会帆船项目比赛秦皇岛闭幕

5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远洋蔚蓝海岸杯”帆船项目激光&社会俱乐部组预决赛暨梅沙教育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经过6个比赛日的角逐,决出三个项目的混合团体组及团体组最终名次完美收官。

社会俱乐部成帆船人才培养沃土 二青会帆船项目比赛秦皇岛闭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5-22 20: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22日电 2019年5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远洋蔚蓝海岸杯”帆船项目激光&社会俱乐部组预决赛暨梅沙教育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经过6个比赛日的角逐,决出三个项目的混合团体组及团体组最终名次完美收官。

本届比赛因为首次设立社会俱乐部组的比赛项目,因而在赛事组织和受众构成上,都与以往的专业帆船赛事有所不同。这些变化如同决赛期间因强风来袭而对青少年帆船选手带来的严峻挑战一样,体现出新时期中国体育与中国帆船运动创新发展的勇气。

我国帆板及帆船运动从第一条帆板试水到1984年第一个世锦赛冠军的诞生仅用了四年时间。此后为解决帆船项目基本的后备人才问题,OP级项目作为基础性项目被列入全运会;而为了尽快在帆船项目上实现突破,考虑到女子雷迪尔激光级项目器材简单等特点,1997年,中帆协确定重点开展这一项目。准确地寻找到突破口,让中国帆船运动开始有了起色,2012年伦敦奥运会雷迪尔激光级帆船比赛中,徐莉佳成功夺冠,为中国队实现了奥运会帆船项目金牌零的突破。这些成就,与我国的专业体校体系为竞技体育系统化、持续性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的独特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帆船帆板运动在中国的大众普及也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深化进行,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也把跨界选材后备人才储备、竞赛管理和改革、大众及青少年帆船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推进。这其中,梅沙教育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2018年的赛事规模一跃提升到2019年5场全国赛、9场区域月赛和1场全国总决赛的规模。

本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首次设立了社会俱乐部组别,梅沙教育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秦皇岛站OP级和Topper级竞赛项目也因此成为社会俱乐部竞赛组别,就给出了切实拓宽帆船项目后备人才体系的强烈信号。对此,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水上中心主任、中帆协执委刘小马表示,把社会俱乐部组列入二青会,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总局体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具体助力。从长远角度来说,这项举措将为全运会、奥运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坚实铺垫。

从适合帆船入门的OP级,到提高型的Topper级,再到梅沙教育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2019赛季刚刚引入的激光4.7级,社会俱乐部会员选手作为梅沙教育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当前的参赛主体,已经体现出越来越不容忽视的体量和活力。

福建省青少年体育学校卢安杰教练指出,与体校专业选手相比,俱乐部业余选手存在着训练体系不全面、训练时间不充足的明显差异。但也能够看到,很多业余选手拥有对帆船运动强烈的兴趣爱好,他们甚至可以在保证普通学校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坚持长达9年的业余帆船训练和参赛。这种源于内动力而长期坚持帆船运动的人群,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随着业余选手进入到专业赛事比赛项目中,他们将有机会按照专业赛事的规则和流程,显著提升自身的竞技素养。目前社会俱乐部选手还仅仅处在专设的比赛分组中,随着竞赛项目的逐步融合,业余帆船选手可能在初期还会无法跟上专业帆船选手的步伐。但深圳壹加壹俱乐部教练冯昕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这种面对专业选手遥不可及的挫折感是现实存在的,但我们通过比赛期间与小选手们的心理疏导,让他们不要只看到比赛第一,而是在专业赛场上突破自我取得进步,就拿到了人生第一。”

业余帆船选手具有相对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对帆船运动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考虑到社会俱乐部的帆船选手数量不断增大的趋势,期待未来有机会从庞大的大众帆船人口中,发掘那些具有潜力的选手,并建立通往专业竞技的通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坚持以“举国体制”为主的发展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奠定了体育大国地位。当前,我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处于体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力量在推动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等领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后备人才培养困境下,体教结合探索之外,很高兴看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也在积极拥抱体育改革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大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领域的投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青少年比赛组织、国际交流等领域,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严玉洁 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