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长江“大体检”试点不简单,千里眼、人眼、红外、声纳全用上了

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热感应,无人船声纳扫描,是一场“四眼合一”,空、地、水下立体式大“体检”的探索与尝试。

这个长江“大体检”试点不简单,千里眼、人眼、红外、声纳全用上了

来源: 中国日报
2019-03-22 09: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泰州3月22日电 (记者 侯黎强) 日前,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在江苏省泰州市正式启动,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该次试点不仅有来自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以及长江沿线省市的130多名“精兵强将”开展拉网式现场排查,也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热感应,无人船声纳扫描,是一场“四眼合一”,空、地、水下立体式大“体检”的探索与尝试。

19日下午开始,37个“陆地组”、1个“江心组”和2个“水上组”已经在泰州市97.8公里长、4公里宽,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的沿长江岸线上,排兵布阵,开启了长江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试点工作。而在此之前,他们的先遣队已经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搭载的红外热感应器对该长江段进行了初查,为现场排查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泰州已于去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江大体检”,推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在泰州设立全国地级市首家遥感应用基地,开展泰州市生态环境遥感日常和应急监测等应用合作。

卫星中心专家杨海军介绍,在本次泰州长江排污口现场排查试点启动前,该基地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另外,今年年初相关部门还利用无人机搭载的红外热感应器进行了航测,按照“应查尽查”的原则,排查出了一批疑似点位。

“原则上我们认为这些疑似点位肯定没有达到全部。“ 杨海军说。

他表示无人机排查和人工排查各有优缺点,但两种方式的结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将有助于实现“应查尽查”的要求。

据了解,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将范围确定为长江经济带覆盖的沿江11省市。具体来说,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太湖为重点,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长江干流主要指四川省宜宾市至入海口江段;主要支流包括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9条。

杨海军还表示,长江排污口的数量和很多因素高度相关,如居民和企业的数量分布等,而正是基于卫星遥感获取的宏观信息,才确定了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的范围。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华南所)专家虢清伟向记者表示,如果长江入河排污口的水和江水没有温差,红外热感应器往往并不能找到疑似排污口,而一部分类似的排污口有可能位于水下,人员无法到达。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还将利用无人船,进行水下探测。另外,“水上组”将和“地上组”将密切配合,以对一些陆地上不容易靠近的点位进行排查,保证“应查尽查”。

虢清伟表示,在现场排查前,华南所工作人员已经进行了无人船水下探测的尝试,并成功找到位于水下的多数已经废弃的一部分暗管。

“我们已经做过实验,证明这个技术在这里可行。”他说。

虢清伟还介绍,参与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行动的无人机有两种,一种大型号无人机用于搭载红外热感应器进行航测,对其获取的航测图像的解译可以帮助确定疑似排口,而现场排查中也将使用小型无人机帮助排查人员进行探查。

杨海军表示,在长江如此大规模的进行航测并辅助现场排查还是第一次,是一种新方式的一个试点。

“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个方式,这个方式实际上是个突破。” 他说。

“以前入河排污口不归环境部门管理,而到底应该怎么管? 怎么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这次排查也是为了配合部里把底数摸清。” 杨海军说。

根据去年国务院机构改革部署,入河排污口管理职能已转隶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工作人员龚贤军认为,本次排查试点主要的目的之一是统一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思想,培训队伍,并熟悉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手段。

他表示,以前环境执法人员往往都是从陆地管企业,很少从水的角度往上看;机构改革对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部门也在不断的尝试从水的角度加强管理。

“现在我们执法系统也开始使用一些新的装备和手段来提高我们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效率。” 他说。

“新的技术来了,首先是我们业务骨干要能够对新技术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或者能够操作,这样以后才可能全面铺开。” 龚贤军说。

今年2月15日,生态环境部在重庆召开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暨试点工作启动会,决定将重庆市渝北区和江苏省泰州市作为此次专项行动的试点。据了解,本次泰州的现场排查工作将持续至22日,重庆市渝北区的现场人工排查工作也将于近日正式启动。

据了解,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专项行动将通过2年左右时间,重点完成四项任务:一是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全面掌握长江入河排污口的数量及其分布,建立长江入河排污口名录;二是开展入河排污口监测,了解入河排污口污染排放状况,基本掌握入河排污量;三是进行入河排污口污水溯源,即在监测基础上,结合试点工作经验,开展溯源分析,基本查清污水来源;四是整治入河排污口问题,有序推进整治工作,有效管控入河排污口。

(侯黎强)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