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乡村春节不再K歌、打牌、搓麻“老三样” 地方戏曲成流行文化大餐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2-18 15:4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2-18 15: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2月18日宁海电(记者 朱兴鑫 叶子蓁) 春节里的乡村休闲方式不再只有K歌、打牌、搓麻将的“老三样”。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传统地方戏曲走进乡村的舞台,极大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月8日,浙江省宁海县九江村文化礼堂,80后演员薛巧萍在进行耍牙表演。耍牙属于宁海平调表演中的绝活,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摄

“宁海平调”作为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的是“耍牙”表演,演员会将数颗长约8厘米的獠牙包在口中,边唱边演,属于宁海平调表演中的绝活,与川剧变脸相齐名,并称为“西脸东牙”。

2月8日,浙江省宁海县九江村文化礼堂,80后演员薛巧萍在进行耍牙表演。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摄

2019年2月7日到9日(正月初三到初五),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小百花越剧团连续三天在九江村文化礼堂上演文化惠民演出,让村民们喜欢听、喜欢看、喜欢唱。相比逛庙会、博物馆、外出旅游等迎新年活动,家门口里塔戏台,不仅吸引村民相聚听大戏闹新春,还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当地的文化瑰宝。

宁海平调是当地独一无二的小剧种,尽管前景无限,但受地域性发展限制,曾经一度中断停演。近年来,宁海县各大中小学校纷纷开设“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身边的戏曲剧种,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2月7日,浙江省宁海县九江村文化礼堂,一位演员在舞台后台进行化妆。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摄
2月7日,浙江省宁海县九江村文化礼堂,宁海县小百花越剧团演员表演传统越剧。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摄
2月7日,浙江省宁海县九江村文化礼堂,演员在舞台后台进行交流。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摄
2月7日,浙江省宁海县九江村文化礼堂,一位女演员在舞台后台自拍留念。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摄
2月7日,浙江省宁海县九江村文化礼堂,演员胡琼琼在休息间隙用手机观看4岁女儿拉二胡表演。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摄
2月7日,浙江省宁海县九江村文化礼堂,剧团成员为传统戏曲伴奏。 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 摄

(朱兴鑫 叶子蓁)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