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塞内加尔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后,“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覆盖范围将从东非、北非和南非国家进一步延伸至西非。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问题上与中国达成共识,不仅中非传统合作有望迈上新阶,这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深度对接增添了更多可能。
升级合作水到渠成
“共建‘一带一路’共识的达成是对中非传统合作的升华,是中非多年合作水到渠成的结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所副研究员余文胜这样告诉国际商报记者。
余文胜说,谈到“一带一路”合作,最先想到的总是东南亚、南亚、独联体、中东欧等地区国家,事实上,非洲也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从历史上讲,非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其中四次抵达现在的东非沿岸。从参与意愿上看,非洲国家也一直表现积极。埃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摩洛哥、马达加斯加和塞内加尔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不过,余文胜认为,促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动力还是来源于双方多年合作的基础。
她介绍说,在中非既有合作框架下,中非合作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举办后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近20年的交往合作,目前中国已连续9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与此同时,中国还是非洲最大的工程承包国、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来源国和援助贷款主要来源国。中非合作涉及范围广,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工业化合作和产能合作等。在2015年召开的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国方面更是提出了“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并提供了总额高达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从上述中非合作亮眼成绩单中不难看出,中非多年合作成果其实有很多可以归类在“一带一路”项下。余文胜强调,中非双方对此显然也有相同认知。既然长期合作的意愿不变,那么完全可以将中非合作中的有关项目放在“一带一路”这个内涵更广、市场更大的框架之下,进一步深耕中非合作潜力。
何况,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余文胜提到,民心相通是让“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更好落实的软基础,而受益于多年来中国在非洲援助并成功运营的项目,以及在项目之外中国官方对非洲当地人才的培养,非洲对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恰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高度的认同性,这就为“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落实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非洲知名民调组织“非洲晴雨表”此前对36个非洲国家的5万民众对中国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平均63%的被调查者对中国持正面积极看法。
升级合作空间广阔
更重要的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并不是对双方原有合作的名义升华,而是确实看到了彼此间具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并需要一个包容性更大的框架来指导和推动。
余文胜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通过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间的合作,如今非洲正在摆脱固有印象里“受援者”的角色,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此背景下,中非合作也迎来了更多可能。
余文胜提到,如今中国正在强调进一步开放,鼓励企业“走出去”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而非洲整体正在推动《非盟2063年议程》,双方发展规划恰好能够实现无缝衔接。具体来说,对非洲国家而言,其希望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非洲一体化发展。在此背景下,落地非洲的中国企业越多,非洲就能越快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目标,而“一带一路”倡议又可以很好地将分散在非洲各国的项目资源统一整合起来,让非洲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同时也能推动整体的一体化进程。对中国来说,如今非洲也具备了承接部分中国制造产能,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能力。非洲是当前全球少数几个人口还在蓬勃增长的大陆,当地年轻人口占比高达70%,且原材料储备丰富,可以实现中非产业的完美对接。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对此也有同感。她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如今非洲各国对自身发展路径有了愈发清晰的规划,各国都在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推动自身经济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这正是中国经济早期走过的发展之路,正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平台与非洲分享发展经验和技术资源。“比如肯尼亚一直希望提高本国互联网覆盖率,而这正是中国所长。”
不过,余文胜也提醒,非洲局部地区在安全稳定方面仍存隐忧,中国企业在当地经营时,要密切关注当地局势,谨防政治安全风险。另外,法律、市场准入、汇率等问题也不能忽视,应尽量通过咨询专业人士和使用专业工具来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