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埃斯特林先生,
尊敬的各位大臣、各位议员、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感谢伦敦金融城授予我“荣誉市民”称号,感谢各位嘉宾的莅临。金融城“荣誉市民”称号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英国朋友告诉我,如果我在二百年前获得这一殊荣,就可以在金融城“持剑行走”,还能“赶着羊群通过伦敦桥”。
今天这个称号仍具有很高的“含金量”,用数字来概括就是“1、2、3、4”:在1平方英里的土地上,云集了2千多家金融机构,创造了英国3%的国内生产总值,汇聚了全球4万多亿美元的庞大资产。
因此,我十分珍惜这一称号。我认为,这个称号不仅是给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工作的认可,更体现了伦敦金融城对中英金融合作的高度重视和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
我担任中国驻英大使近九年来,造访过无数次伦敦金融城,每次都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底蕴和勃勃的生机,体会到中英两国金融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我初步统计了一下,中英金融合作至少为中英两国关系贡献了“三个最”:
首先,创造的“第一”最多。英国是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第一个向亚投行专门基金注资、第一个签署《“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的西方大国。伦敦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和第二大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英国还是首个发行人民币计价主权债券的西方国家。2016年,中国银行在伦敦发行首支中国绿色资产担保债券;中国财政部发行的30亿元人民币国债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中国首次在境外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券。所有这些“第一”不仅彰显了两国金融合作的活力,而且体现了金融合作在两国务实合作中的引领作用。
第二,合作的成果最丰硕。今年是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机制成立10周年。10年来,这一机制日益成为两国金融政策协调和发展对接的重要平台。在去年第9次对话达成的72项成果中,一半都属于金融领域。截至目前,包括中国5大国有银行在内的7家中资银行在伦敦设立了分行,其中6家是在我任期内开设的。唯一例外的是中国银行分行,它早在我出生前1929年就在伦敦设立了。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人保、太平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在伦敦开设了分支机构。中国银行还在伦敦设立了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这是在亚洲以外设立的第一家。在当前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下,这些中资银行开设的分支机构,无疑是对伦敦金融城投下的支持票和信任票。
第三,产生的影响最广泛。中英金融合作已远远超出双边范畴。中英共同发起成立的二十国集团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共同发布的《金融服务战略规划》,支持建立的由私营部门牵头的中英金融服务峰会,不仅为提升两国金融合作的全局性、战略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引领了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女士们,先生们,
荣誉源自信赖,荣誉传递信心。今天,我与各位分享荣誉之时,也愿与大家共享我对中英合作的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主席已多次宣布,新时代中国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金融将是中国下阶段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中国金融市场准入还将大幅放宽,中英双方将加快推进“沪伦通”。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将为中英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拓展金融合作带来更多商机。
二是对中英共建“一带一路”的信心。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一带一路”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方向。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国正积极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英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经验丰富、制度成熟,与众多沿线国家保持密切沟通和良好合作,在融资、PPP、保险、绿色金融等领域优势突出,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的“天然伙伴”。明年,中国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努力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升到新高度,这将为中英合作特别是金融服务合作带来新机遇。
三是对中英关系的信心。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贸易、投资、金融、科创、人文等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凝结着两国各界人士几十年的心血和不懈努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精心呵护。我希望并相信,中英双方能从全球视角和战略高度审视两国关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努力使“黄金时代”保持“黄金成色”。
女士们,先生们,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过,“信心就是抱着足可确信的希望与信赖,奔赴伟大荣誉之路的感情”。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就能共同开创中英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