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北疆绿色长城 树立生态文明典范——三北防护林工程40年建设综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1-30 13:48:52

中国日报11月30日电 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这里曾经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活动区,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敦煌石窟、黄帝陵寝,古楼兰国遗址……演绎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成败;这里曾经绿野千里,森林密布、草原肥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然而,由于人口剧增、资源掠夺式开发、战争绵延,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绿色渐渐远离这片古老的土地。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展,年风沙天数长达80天以上,形成了从新疆到黑龙江绵延万里的风沙线。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二十年间,三北地区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1000多万公顷草场严重退化,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每年每平方千米侵蚀模数达万吨以上,冲走氮磷钾肥2800万吨;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有80%来自这一区域;每年有3.2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使下游河床以10厘米速度上升。三北地区农业生产力下降,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仅为2000公斤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业人口年均收入334元,其中三分之一的县农民收入不足200元。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作出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开创了我国生态建设的先河,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工程建设期为73年,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主要战略目标是:林地总面积由1977年的2314万公顷扩大到6084万公顷,增加37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4.95%;林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42.7亿立方米;平原和绿洲的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大部分水土流失侵蚀模数降低到轻度以下;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积不再扩大;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林业部门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用心血和汗水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题词“绿色长城”。

中国科学院三北工程建设40年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三北工程建设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

遏制了风沙蔓延态势,维护了国土生态安全。4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主攻防沙治沙,采取“封、飞、造、改”相结合,建起了一条万里风沙线。三北工程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788.2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的持续扩展转变为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5年净减少。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沙化土地的逆转。工程区年均沙尘暴天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

控制了水土流失灾害,增强了蓄水保土能力。40年来,三北工程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坚持小流域治理,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按山系(流域)整体治理、规模推进。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119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侵蚀强度大幅减轻。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59.06%,年入黄河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

构筑了农业生态屏障,维护了粮食生产安全。40年来,三北工程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初步建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框架,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互为补充、互为一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工程累计营造农田防护林165.6万公顷,有效庇护农田3019.4万公顷,基本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减轻了干热风、霜冻等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应使工程区年增产粮食1057.5万吨。

培育了生态富民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40年来,三北工程坚持统筹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建成了一批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饲料林基地,培育了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游憩休闲等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子。三北工程区累计营造各类经济林463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比1978年前增长了30倍,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约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营造用材林折合木材储备量达18.3亿立方米,经济效益达9130亿元。

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了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0年来,三北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度从1978年的31.7%增加到42.41%,营造林总固碳量达23.2亿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0.48万亿元增加到2.34万亿元,工程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铸就了三北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三北工程区涌现了以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石述柱等治沙英雄为代表的一大批模范人物,铸就了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三北精神,成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探索了生态治理路子,成为生态建设的“孵化器”。三北工程在40年的建设中,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三北地区区情的生态治理技术路线。根据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首次提出了建设一个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多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首次把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有机结合,形成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发展模式;从工程区生态灾害频发、生态治理迫切的需要出发,首次将生态建设以国家重点工程的形式组织实施,推动我国生态治理走上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

展示了我国对外良好形象,成为世界生态建设的丰碑。三北工程是我国政府启动实施的第一项旨在改善生态、促进发展的生态建设项目,其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条件之艰难,效果之显著,远远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工程”、原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 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1987年以来,先后有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新疆和田等十几个单位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2018年,三北工程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

进入新时代,三北工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三北工程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美丽三北为目标,以推动工程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林草资源总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为重点,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筑更加稳固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到202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14%左右,草原质量继续提升,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建成;到2035年,提前15年完成工程总体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以上,林草质量明显提升,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三北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在风沙区、西北荒漠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华北平原区建成功能完备的生态安全屏障。

(编辑:齐磊 许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