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2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发展研讨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晓晖和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北约前秘书长、西班牙ESADE商学院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心主席索拉纳,中国驻西班牙大使吕凡在研讨会上致辞。西班牙王国全球事务国务秘书洛萨诺出席研讨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比中经贸关系委员会主席德维特等嘉宾发表主旨演讲。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晓晖在研讨会上致辞。(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王晓晖在致辞时指出,今年是中西建交45周年,习近平主席即将对西班牙进行国事访问,必将为新时代中西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开启新篇章。举办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发展研讨会,围绕中国改革开放、中欧伙伴关系等议题开展交流对话,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中欧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不仅事关中国和欧盟各自发展,还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成为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王晓晖强调,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为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强大动力。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要欢迎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进步,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广为认同,为解决人类问题指明正确方向。中欧双方应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规律、认清大势,共举多边主义旗帜,共同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努力成为包容互鉴、互利共赢的合作典范;“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为新形势下中欧合作提供广阔空间。中欧可以在更多领域找到结合点,拓展合作渠道,打造经济增长、合作、治理、发展新模式,共享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带来的发展红利。
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在研讨会上致辞。(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指出,当前形势下,多边主义、合作、全球行动十分重要。全球化不可逆转,保护主义和反多边主义是一个严重错误,但历史不会停止。我们需要加强联合国、G20等国际组织建设。我们对G20有坚定的承诺,需要更加有力、稳定、深入的全球经济合作。中国和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两个重要力量,有责任共同完善全球合作秩序,建设一个涵盖不同国家和民族团结合作的政治共同体。让我们互相分享和互相尊重,尊重文化、文明、身份、生命系统的多样性,通过沟通而非指责的方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北约前秘书长、西班牙ESADE商学院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心主席索拉纳在研讨会上致辞。(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索拉纳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西班牙第一部民主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对西班牙和中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及稳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欧盟支持多边主义和多极世界。中国为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我们必须继续与中国合作,以使世界经济继续正常运转。战略性信任是战略合作的重点,我们要在增进战略性信任基础上,推动建设一个相互支持的世界、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吕凡在研讨会上致辞。(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吕凡在致辞中表示,过去的40年,既见证了两国各自国内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中西关系跨越式发展的光辉历程,西班牙已成为中国在欧盟内的好朋友和重要合作伙伴。中欧都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捍卫者,中国同西班牙发展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双边关系,推进互利共赢的双边和区域合作,不仅符合各自国家的利益,也有利于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周树春主持研讨会开幕式。(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周树春在闭幕致辞时表示,本次研讨会融汇了真知灼见,将汇聚成涓涓细流,推动中欧、中西合作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国家英文日报,将发挥好媒体优势,继续创造并拓展交流平台,为减少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赤字”、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西班牙王国全球事务国务秘书洛萨诺出席研讨会。(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来自中国和欧洲国家的近30位知名政要、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围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中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树立双边互利共赢合作典范”“G20与全球化进程”等三个主题深入交流,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探讨推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欧关系和中西关系发展、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之策。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中欧嘉宾参加研讨会第一单元研讨。(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指出,中国是一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拥有君子的气度和胸怀,深知和平是发展之基,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一带一路”是两大力量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是两大市场相融开发的新天地。作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欧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两大文明相交汇必将创造新辉煌。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指出,中国经济在新增长平台上稳定发展,为中欧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空间。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将全面提升中欧合作层次、水平和质量,特别是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推进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面。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拓展了双方务实合作的制度和政策基础。中欧深化合作不仅对中欧自身发展,而且对全球的强劲、平衡、有韧性、可持续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比中经贸关系委员会主席德维特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比中经贸关系委员会主席德维特表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结果令人惊讶,中国已经从相对贫穷孤立的状态转变为繁荣开放的中国。面向未来,中国应会推进自身改革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变革。欧洲应当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的建设,也欢迎中国加入欧洲经济发展的平台,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主持研讨会第一单元。(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中欧应以支持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为合作重点,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新挑战。中国制造业升级、消费驱动经济以及进一步扩大开放,都将为欧洲提供巨大的机遇。推进双边与多边自由贸易进程,不仅能激发中欧合作巨大潜力,同时也将有力助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
英国全球中国研究院院长常向群认为,英国和欧洲在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问题上同时获得了两套“四项原则”: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时指出,中英要共同打造“黄金时代”增强版,提升战略性、务实性、全球性和包容性;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时指出,中欧要继续推进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这两方面的要求和期盼相得益彰。
瑞典社科机构联盟资深顾问、“21世纪前沿”咨询机构发起人帕姆林表示,回顾过去40年,我们会有新的启发。四十年前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已成为现实,比如那么容易就可跨洲交谈,或让那么多人脱贫。展望未来40年,我们必须敢于想象。这不仅是中国梦,也是世界的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对于欧洲意味着机遇。这将带来重大制度性变革,促进中国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进程。
全面深化中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树立双边互利共赢合作典范
中欧嘉宾参加研讨会第二单元研讨。(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何亚非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何亚非指出,中欧关系相对稳定,没有重大起伏。欧盟各国在过去几年中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和欧盟在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市场建立的合作模式,拥有具有巨大的潜力。加强双方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和欧盟国家,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特别是欠发达地区。
西班牙前驻华大使布雷戈拉特出席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西班牙前驻华大使布雷戈拉特认为,应该进一步推进西班牙与中国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为西班牙企业与中国伙伴在拉美和非洲等第三方市场合作提供了巨大机会。世界需要促进合作,摒弃对抗。贸易战可能会让世界经济进入另一次衰退,很多国家会遭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提升中西企业相互投资的增长和质量水平,对深化双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双方首先要加大政策引导,为企业投资提供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行业投资准入开放,为企业到对方国投资提供信息、人才培训和必要的金融支持等服务。其次,共同努力促进中欧投资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携手推进区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域内及域外国际合作战略对接。
美利亚集团高级副总裁萨拉卢齐表示,旅游是消除相互理解障碍的良好交流方式,旅游业可以在中国和西班牙之间取得很多富有成果的合作。旅游业对西班牙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很高兴见到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到西班牙旅游。
马德里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孙歌迪指出,过去十年,西班牙和中国提升了在教育、科学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签署了很多协议推动双方开设语言和文化学院,如北京的塞万提斯学院、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以及在西班牙的八所孔子学院等。
法国诺欧商务孔子学院院长张海晏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欢迎中国企业前往投资,但近年来欧盟、美国都强化了对外资的审查机制。在许多行业,中国企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希望欧盟秉持包容开放理念,进一步在多边、多元环境下讨论共赢之道。
西班牙知华讲堂主席姆尼奥斯指出,大家期待中国和欧盟之间形成比现在更坚强的联系。中国和欧盟所代表的伦理价值观可以成为全球治理的基石,用于消除经济和性别差异,为千年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西班牙国家报国际关系主编里奇认为,西班牙可以在众多领域特别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与中国开展互利共赢友好合作。同时,西中两国在拉美地区也有广阔合作空间。
西班牙ESADE商学院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心风险研究部主任帕斯瓜尔拉姆塞伊主持研讨会第二单元。(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西班牙ESADE商学院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心全球风险研究部主任帕斯瓜尔拉姆塞伊表示,西班牙可以成为中国很好的合作者。双方历史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都理解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在经济上我们对中国投资持开放态度。
促进G20合作,完善全球治理,共同维护经济全球化
中欧嘉宾参加研讨会第三单元研讨。(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表示,中国是全球化受益者,更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和贡献者。中国顺应并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主动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前,全球化再次来到关键当口,期待在G20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上,各方能再次重拾同舟共济精神,为弥合分歧、增进共识并就维护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发出清晰信息,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加强全球治理上取得更大进展,引领经济全球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指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行,西班牙的红酒、橄榄油、皮制品、火腿在博览会上广受欢迎。中西关系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017年中国赴西班牙旅游人数增长30%,中国从西班牙进口额增长30%。同时,中国与西班牙合作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开展投资、技术合作等项目,西班牙将引领中欧合作的第三方市场。
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一带一路”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拉德杰维克认为,中国对欧盟非常重要。欧中关系的前景是在经济、贸易和政治等各领域深化合作,《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就是欧中美好合作前景的有力例证。
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主持研讨会第三单元。(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和欧盟肩负一个历史责任:捍卫多边主义,尽一切努力防止向单边主义方向倒退。此外,中国和欧盟以及作为欧盟重要力量的西班牙应该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贡献。
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表示,无论是WTO改革,还是IMF完善,都已越来越成为G20的核心议题。必须顺应全球大势,通过改革优化已有多边治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特别是尽可能加强G20框架内的大国协调与合作,高效引领和“疏导”全球化。
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认为,中国和欧盟是全球化的两大动力,在共同捍卫世界秩序、减少对美元依赖以及协调双方在非洲和拉美地区等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事务等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法国国际生态文明大学理事、人类学教授于硕认为,要继续推进开放和改革,必须担当“我们”的共同命运,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共同的未来。每一个文化、每一个国度、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特定的社会情景各有千秋,这些丰富的多样性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都是同舟共济的治理智慧。而这一可能性的重要依据,就是“超文化”的人类共性和共同治理的创造。
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国际事务高级研究员奥特加指出,中国从自身经济发展出发,稳步并坚定地推进经济全球化步伐。我们要使全球化重返多边管控而非单边,继续推进多边贸易与国际合作,并使其更具包容性。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日报社主办,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西班牙ESADE商学院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心共同主办,北汽集团、美利亚国际酒店集团、西班牙国家报协办,当地政商学界及媒体记者等15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作者:傅瑊瑊、刘小涵
(陈卫华对此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