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16日电(记者 潘梦琪) 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国际安全蓝皮书:中国国际安全研究报告(2018)》指出,2017年全球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大国竞争再起、国际秩序转化、重大技术变迁等几个方面的动向,都将深刻影响国际安全形势的未来。
蓝皮书指出,2017年国际军事形势发展态势基本稳定,并未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深刻变化,大国之间战略竞争趋于加剧并在地缘博弈中表现突出,围绕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主导权,主要国家的投入和关注持续升温,现实和潜在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安全风险有进一步聚集倾向。世界经济安全保持总体平稳,并在短期内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国际安全形势再次处在大变动时期,但冷战不会再来
蓝皮书指出,尽管目前的国际局势体现了大国竞争再起、国际秩序转化、重大技术变迁等几个特点,但目前的大国关系与不少媒体宣称的“冷战”有本质性区别。冷战期间美苏两强在意识形态领域各有论述,在经济领域各组集团,在军事领域各组联盟。两大阵营之间几乎没有往来;双方势均力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地缘政治竞争。今日的大国关系则呈现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蓝皮书认为,大国竞争虽然日益激烈,但是在主要大国范围内并不存在两种自认为“普世性”的意识形态,也不存在真正的意识形态竞争。大国矛盾主要还是利益之争。
人工智能在国家安全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蓝皮书指出,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人工智能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影响将最终作用于一国的国家安全。与商业领域一样,人工智能在国家安全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能够显著提升国家机器和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效率,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实现一些原先无法达到的效果。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技术潜力和商业领域应用的案例可以移植到国家安全领域。
在军事安全领域,人工智能将成为重要的国防基础性技术,显著提升作战能力。科技是军事斗争的核心竞争力,每一次革命性技术都最先应用在军事领域,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在2017年人工智能热潮开始前,各国已开始在军事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和无人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人工智能将辅助政府日常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增强社会安全。在经济安全领域,人工智能将大幅提升政府对经济社会的把控能力,预防系统性风险。在网络安全领域,人工智能将提升国家网络安防能力,减少大规模网络灾难的发生概率。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实现难度仍较大
当前,全球气候安全面临巨大风险,极端天气事件概率增加且影响巨大,温室气体含量继续增加,全球平均气温继续刷新纪录,与之相关的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等趋势已经向人类发出警报。在这样的局势下,国际社会基本达成一致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目前各国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2030年和2050年的长期目标实现难度仍较大,有待于更多的投入和技术突破。各国因国情差异而产生的诉求差异也影响着气候安全治理的进度,美国甚至在加入之后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不仅打击履约国的信心,还将影响未来气候环境基础研究的投资,增加全球减排难度。蓝皮书指出,在环境保护方面,未来仍面临重重困难,需要全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方面做出努力。
海外利益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工作重要议题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我国在外企业与人员的数量呈爆发性增长。海外利益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议题。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着治安形势严峻、社会冲突不断乃至极端势力长期盘踞等严重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国传统的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
蓝皮书指出,随着我国企业与人员“走出去”的规模日益提升(2016年我国出境人次近1.4亿)、海外利益的迅速增长(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投资者在海外累计投资达1.03万亿美元),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迅速推进,海外中方人员与中国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安全情况较为复杂严峻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