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改变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突破,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从国门徐徐打开到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从融入世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波澜壮阔。
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改革定力、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实践方略都进入了新境界。从更高起点系统性谋划改革开放,世界必将迎来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中国。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之声从12日起推出广播政论片《奇迹》,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展的重要节点,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的理论探索、实践经验,求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方法路径。今天推出总论篇:《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央广网北京11月12日消息 (记者吴喆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77年12月10日,已经插队四年的钱颖一走进了北京市密云县塘子中学的高考考场。当年高考,四门课总分400分,钱颖一以360多分的高分考上了清华大学数学专业,和数学家华罗庚的女儿、丁石孙的儿子成了同班同学。
钱颖一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高考改变命运。没有高考的改革,不可能有后面人才的出现,也不可能有国际交往。”
1977年7月,邓小平正式复出,主动要求主管教育和科技;恢复高考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传递出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讯号;经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和外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平反冤假错案、拨乱反正受到“两个凡是”方针的限制,指导思想不纠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难以走出徘徊不前的局面。
1977年冬,在中央党校学习的800名中高级干部讨论文化大革命等党的历史问题,1978年3月,写出了论述真理标准问题的文章初稿。
几乎与此同时,围绕《光明日报》的一篇约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也把他关于“国家往何处去”的思考落到了纸上。胡福明说:“中国已经到了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关头。我唯一能用的就是这支笔,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道理去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解释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文章经过中央党校同志们的修改,胡耀邦同志的两次审读,题目最终被确定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近6000字的文章,犹如投石激水,引发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终成燎原之势。时任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成员沈宝祥表示:“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经过这么一场灾难,反面教育如此之深,谁要阻挡历史前进是不可能的,人民觉醒了。”
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本来是要讨论经济工作的,会期一延再延,核心内容也发生了转向。
“今天我主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是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题目叫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会前,很少动笔写讲话提纲的邓小平在三页16开白纸上写下了400字左右的提纲,这篇讲话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既是中央工作会议的总结,实际上也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只用了5天时间,却是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上的重大转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
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上世纪70年代,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贫困省,万里到任安徽省委书记后,先是花三个多月时间深入调研,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新的农村经济政策,极大推动了肥西县山南公社包产到户、凤阳县大包干、小岗村包干到户等多种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实践。万里曾回忆说:“1978年是大旱,我到肥西看看,那里山南包产到户了,麦子长得很好。回来我就开会,我支持。(但是)包产到户又违反党的决议,又不符合宪法,怎么办?我首先跟陈云同志商量,他说举双手赞成,以后我跟小平同志讲,小平同志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
1982年到1986年,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联产承包责任制被逐步深化确认并在全国推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得到了划时代的合理解决。
国内搞试点,国外学经验。1978年春天,中共中央相继派出代表团赴西欧、东欧考察,其中,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赴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考察团既看到了中国与世界巨大的差距,也看到了发展的机遇。谷牧说:“我到欧洲访问后,得出个结论,哪一个发展快的国家都不是自力更生,完全靠自己慢慢来,都是要利用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于是转了一圈以后,我坚决主张对外开放。”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赋予特殊政策,按照市场取向进行改革探索。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的重点从农村逐渐转向城市。14个沿海港口城市相继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同时,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改革开放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的力量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得以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40年来,9次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一以贯之,关键词应时而变,折射出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经济体制改革伴生着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其他领域的改革。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表示:“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通过农村改革释放了农村发展的潜力和乡镇企业崛起,解决了我们消费品供给短缺的问题;90年代实际上是我们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了四大支柱产业的振兴。新世纪第一个10年,我们通过发行国债、搞基础设施建设,把高铁网、高速公路网、信息公路网搞到世界第一;第二个10年正在进行,我们通过围绕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
改革和开放如轮之两翼,相互协调促进。以改革促开放,从沿海先行开放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从初开国门到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从“走出去”到“引进来”,中国加速拥抱世界。中国入世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龙永图认为,开放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国改革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处在一个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发展充分享受了改革红利,而改革红利又来自于开放红利。
即便最大胆的预言家也不会想到这个古老的国家“史诗般的进步”。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历程。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的航程历经千难万险,改革开放的开拓从未停歇。
习近平: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历史性节点就此铭刻。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3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亲任组长,基本每月召开一次深改小组会议,既审议改革方案,又提炼改革方法,为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制度利器。今年3月21日,深改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高位推进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亚投行、召开G20杭州峰会,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坐标。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破解主要矛盾。
郑新立表示,这个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实现乡村振兴,应当是改革的一个难点与突破口。
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回应了亿万公众“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期待;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促进了人口均衡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人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问题为导向、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持久战,注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新时代就是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习近平: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在开幕式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习近平: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