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8日电(记者 胡美东)“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作为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福建与台湾的关系深厚而独特。
隔海相望的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气缘相通”,海峡两岸天气气候状况互为上下游,台风、暴雨等重大天气系统经常波及两岸。努力提高海峡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科学防御气象灾害,护佑两岸福祉安康,是两岸气象同仁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两岸气象界的交流与合作互利共赢,过去、现在、未来,都会给两岸同胞带来巨大的气象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气象部门率先发挥“气缘”优势,突破“坚冰”,创造性地开展两岸气象科技交流合作,得到台湾气象界的积极响应,使之从无到有,从单向到双向,从互赠刊物、电话联系到人员互访,形成互助互利的良性发展局面,被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誉为“未三通,先通气”。作为 “先行者”,福建省气象局创下业界诸多“首个”:首个面向台湾台胞发布海峡天气预报,首个开展省级联合气象观测,首个开展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交换,首个建立闽台科技界研修互访机制,首个建立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机制等等,促进交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年年凤凰花开时,两岸同胞手拉手
2012年6月,两岸气象交流首次列入“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近年来,两岸气象科技交流日益热络,科研合作不断加强,人员往来愈发密切。今年6月,两岸气象界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连续第七年如期举办,170多位两岸气象、水利、海洋、环境等领域专家、青年以及基层代表济济一堂,共商气象服务两岸民生大计。期间举办2场交流会、2个培训班、1次考察和1场青年活动,形成3项合作意向,达成1项协议。
在海峡论坛这一两岸交流盛会的托举下,两岸气象界坚持“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的主题,将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打造成两岸气象交流的重要平台,交流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容更加深化,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品牌效应有效扩大,为提升海峡防灾减灾能力作出积极贡献。今年出席论坛的台湾嘉宾同比增长36.4%,其中“首来族”人数占13.3%;首次出席论坛的人数占24.7%;台湾青年同比增长117%。
1993年1月,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教授率团到省气象台进行科技考察,拉开了专家学者双向互动的序曲。福建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敖大表示,希望有更多台湾青年专家到大陆工作,台湾方面大学整体氛围很努力,整体学科水平很不错,很多教授有留美经验,学风很严谨,一些台湾气象的学生素质还是很不错的。
青年是两岸的未来,福建省气象局连续举办两届两岸气象青年汇活动,并在今年举办了首届两岸青年生态与气候交流会,专门面向青年打造两岸气象交流新平台,开展内涵更丰富、互动更深入的体验式交流,促进两岸青年加深气象研究、增强文化认同、增进心灵契合。活动取得显著成效,青年人数创新高,“首来族”创新高,影响范围创新高,交流深度创新高。
福州市台办交流处许征帆表示,气象领域具有海峡特色,闽台两地纬度贴近,抗震减灾方面有共通性,而且首届海峡两岸青年气候与交流会在活动形式上开展对福州气象观测点参访、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气象诗词大会、两岸青年共建美丽海峡倡议书,都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这个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台湾青年对首届两岸青年生态与气候交流会十分认可,他们认为跨项目交流可以认识很多人,认识了心中的新大陆,认识了很多共同专业和共同爱好的同道中人,面对共同课题有很多心灵交流,两岸科学界将更加努力融合。
沟堑变通途
1972年8月14日,第9号强台风袭台,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示,要将这一预报告知台湾同胞,从此拉开了大陆向台湾同胞发布台风、大风预警的序幕。那一湾浅浅的台湾海峡历来是东南沿海的交通要道, 受“峡管效应”影响,多大风大浪,气象海况复杂。随着两岸交流往来日趋频繁,船舶流量增大,海峡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愈发强烈。
据潘敖大介绍,福建省委、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高度关注,通过加强省部合作、支持重点规划建设,推动构建起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对台风、海上大风、风暴潮、海雾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福建省气象部门主动对接海事、航运部门,紧紧围绕航行需求和特点,联合台湾气象学界开展合作研究,制定了台湾海峡海上航运气象灾害风险等级标准、海区大风浪条件下船舶不同风险等级标准、航行气象服务敏感指标等,提供航线气象预警预报服务信息作为海事局批准通航的依据,并开发了航线气象服务网站及平台为两岸民众提供一键式气象服务。
1973年,福建省气象台首次面向台湾台胞发布天气预报。每天交织往返两岸之间的众多客滚运输船在精细的航行海区天气预报、影响预报、风险预警服务的“护航”下,满载两岸民众的幸福希冀,乘风破浪……2009年6月19日,恰逢热带风暴“莲花”袭击,闽台气象专家首次在福建省气象台会商室面对面联合会商台风,共同防御“莲花”来袭。
据悉,今年第8号超强台风“玛莉亚”,为1949年以来7月首次登陆福建最强的台风,具有登陆早、强度强、移速快、气压低、大风影响范围大、降水大值区集中、威胁大、影响重等特点,气象部门应用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精准预报了台风强度、路径和登陆时间地点,风雨影响更是精准预报到乡镇,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仅33.5公里,精准度创历史新高,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据调查,政府部门、联动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台风灾害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95.7%、94.2%和89.2%。
“台湾海峡把两岸隔开,但是大气是没有界限的。”福建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潘宁表示,创新团队在台湾海峡气象预报方面主要在台风、海雾、大风三方面有研究,侧重解决两岸共同面对的气象难题,惠及两岸公众。为了满足台湾海峡渔业生产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福建省气象局在开展常规海洋气象预报服务的基础上,2006年联合省海洋与渔业局开展台湾海峡渔业气象与海况预报,2007年联合“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发布台湾海峡渔业气象预报,每天播出18次,遇有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则全天候每小时1次,每天播出24次。预报内容包括天气、能见度、风、海浪、海温等,预报区域涵盖福建沿海、台湾海峡及台湾邻近海域的七大渔场,覆盖海峡以东600公里,惠及海峡两岸广大渔民,得到两岸渔民的高度赞赏,受到台湾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
2009年6月,福建省气象台与台湾大学签订的《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预警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协议》,在全国首次搭建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平台,初步建立了交流合作的机制,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福建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杨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峡两岸在台风防灾减灾方面,建立联合机制,以后有登台入闽的台风,根据指标体系,双方开展调查工作。民生气象方面,将进一步提高老百姓防灾减灾的水平,特别是处理海上航运和海上事故等方面。
据了解,1995年5月,福建省气象部门首次组织“福建省中尺度灾害天气预警系统”考察团赴台进行考察,这在大陆省一级组团参访尚属首例。福建省气象局还积极开展台湾海峡海洋渔业、海上养殖及海上抢险救灾等海上专项活动提供精细化服务,2008年联合与省海事局研发海事极端气象事件预警预报服务系统,通过专线将海上监测实况和天气预报等信息实时传到海上搜救中心值班室,为海上船只及时搜救提供科学依据。
在与金门距离仅约10公里的厦门市,厦门市政府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厦金海域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推进与金门地区的气象信息共享、气象灾害联防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
1989年9月10-14日,台北广播公司负责气象业务的主管,先后四次挂电话到福建省气象台,主动提供台风最新动态,双方交换最新的台风信息,这是40年来海峡两岸首次交换有关的气象信息。自2014年起,厦门市气象局与金门消防局建立了信息互通渠道,开发厦门金门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平台、金门气象网页,每天发布厦金海域常规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及日常天气预报警报服务,金门气象服务实现常态化。双方通过互联网建立了重大灾害性天气期间视频会商机制,对可能影响双方的多个台风进行分析预测,为金门防御台风灾害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得到金门县政府领导的感谢。厦门市气象局还通过视频首次参与金门县灾害防救演习,收效良好。
作为对台先行先试省份,福建吸引和支持大批台商来闽创业,漳州漳浦、漳平永福等地先后开创了6个国家级台农创业园,福建省气象部门精心为台农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在多个园区建设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制作发送针对性、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专报,经常登门开展现场调查和服务指导,受到台农欢迎。
为更好地提升台湾海峡预报预警和服务应用能力,福建省气象局还专门组建了海峡气象科学研究所、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对台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组建海峡气象核心业务攻关创新团队,通过科研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邀请台湾气象专家联合开展海峡气象研究、应用人才培养,构建两岸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气象科技发展新局面,充分发挥了气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据潘敖大介绍,现已连续3年特聘台湾大学周仲岛教授为福建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专家,定期来闽授课指导,面向全省气象部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中尺度天气分析、雷达风场反演等方面进行学术指导和人才培养,收效显著。
未来,福建省气象部门将持续厚植对台优势,推动双方深化台风、暴雨洪涝、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延伸期气候预测等科研合作和人员往来交流,共同提升气象监测预警精准化水平。我省气象科技能力将逐步从跟随跑,进步到并排跑,将来实现部分领域赶超,为福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战略部署,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气象保障,为两岸民众谋求更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