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刘志华 来源:中国日报
2018-10-23 16:02:27

中国日报网10月23日电(记者 刘志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已经累计超过5万亿美。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领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领域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在近日于苏州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巴基斯坦、苏丹、土耳其等十余个国家与中国共同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部长联合宣言》,明确在2019年正式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能源互利合作。

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谢秋野告诉中国日报记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能源消费水平较低,沿线国人均能源消费为0.8吨油当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制约了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此情况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能够为各国能源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助推更多的能源项目落地,提升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水平,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针对当前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面临着很多共性问题,如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能源贸易通道不畅,能源普遍化服务水平不高,大量化石能源消费造成的气候环境问题等,谢秋野认为,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能够促进能源基础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提高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能够促进能源发展成果的全球共享,加快消除能源贫困;能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外,谢秋野还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能源供需互相关联,彼此影响,通过开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利于促进能源生产国、消费国以及中转国之间的对话,加强各国能源政策的协调,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有利于完善国际能源市场和应急机制建立,稳定合理的能源价格,促进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有利于推动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共享,促进沿线国家能源技术进步,加快各国构建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之一,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有关国家政府、企业、智库的共同努力下,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亮点和明星合作领域,正在给各方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中俄、中国-中亚、中缅跨境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蒙古、缅甸等国的电力互联互通,提升了区域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水平,促进了区域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立。

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缅甸、老挝等相对欠发达国家开展了大量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了各国能源可及性水平,推动实现人人享有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

中国通过能源项目合作,有效带动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改善能源基础设施水平释放发展潜力,辐射和带动相关实体经济,增加税收、改善就业,提高当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创新研发能力。

中国高度重视保护和改善当地环境,推进沿线国家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严格控制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好人类共同的绿水青山,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面临某些问题和挑战

谢秋野认为,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中国企业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技术装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为沿线国家的能源工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自“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能源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与有关国家在电力、油气、煤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成果,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我国能源领域技术、装备、服务和标准“走出去”。

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目前我国企业开展能源项目合作面临一定程度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商业环境风险和法律风险,而每个国家情况各有不同,风险差异也较大。

此外,各国能源技术标准体系各异,有的国家尚未建立标准体系,部分国家对中国标准体系的认可和采纳程度较低;沿线国家的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增加额外的投入;能源项目投资规模通常都不小,建设周期长,项目在前期融资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国内企业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无序竞争的问题时有发生,削弱了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国内企业中,懂经营、善管理、通业务、会外语的复合型国际人才还比较匮乏。

面对“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遇到的困难,谢秋野建议,首先要做好能源合作的顶层设计,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建立起合作机制,通过编制合作规划、签署合作协议等形式,推进落实重点能源合作项目。其次要加强国内企业间的协调,可以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集中力量开展好重点国别的关键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同时也需要建立内部沟通协调机制,防止一哄而上、恶性竞争。再次要加强技术标准的对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