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郑举选在采购商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日报网10月17日电(记者 刘坤)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有一条长约760米的街道——汉正街。汉正街曾是五百年前的水运码头,也是改革开放后蜚声天下的商业街。作为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过去四十年,这里被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型商品批发市场。这里的每方土地,都播种着创业人的血汗,每寸光阴,都演绎着淘金者的悲欢。
1979年,103位个体经营户开始在汉正街持证摆摊,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一炮而红”。面对中国日报记者,现年78岁的郑举选回忆起他半生的跌宕起伏,如何在39岁那年,拿着家里仅有的15元钱开始创业。
“我的一生,都跟汉正街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郑举选说。
6岁那年,郑举选老家流行天花,在短短25天内,5个兄弟姐妹被夺去生命,他侥幸活了下来,却从此失去了视力,仅有右眼可以看到一点微弱的光。因此,汉正街上做生意的人,都尊他一声“盲侠”。
“说心里话,最开始时,我真的怕,不想再走这条路,但是我除了干这个,也无路可走了。我还有三个伢要读书,要吃饭。”彼时,尽管心里没底,但迫于生计,郑举选还是操起了老本行。
“我们最初就是小摊贩,”郑举选说,“没有人可以想到,最后能发展到那么好。”
不仅是他自己,改革开放后短短几年间,汉正街的个体商户数量从百到千,成倍增长。成为了当时“买全国,卖全国”的典范。
郑举选是当年103个拿到牌照的人之一,“汉正街起初的定位就是小百货、小商品,我卖的也都是针头线脑。”他说。 “当时,东西一到就会被卖出去,数钱都数不赢。”
五年内,郑举选在全国建立了销售网络,供应商提供多种独家商品渠道。他的业务也从销售零售业转向批发业。一分钱一根针,他一年能卖出1亿根;一角钱一粒的打火石,他一年能卖出2吨。1984年,郑举选在汉正街经营户中创下了4个第一:销售额第一、纳税额第一、各种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他也最先步入汉正街个体户中的万元户、百万元户的行列。
伴随着郑举选生意的成长,这条小街也逐渐发展成为面积达1.67平方公里的市场,密密麻麻地纵横着近百条街巷。街巷两旁,每天都有操不同方言的打货人在其间自由流动,他们在横街纵巷间来往穿梭,交织出一幅真实的“清明上河图”。2010年,这条街拥有超过15,000家商店,而这个数字仍然在增加。
但最近10年来,“天下第一街”的光环逐渐褪去,传统的批发生意越来越难做。 20世纪90年代,义乌作为中国东部浙江省的出口中心,成为新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也取代了汉正街,成为全国县博览会的第一名销售冠军。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义乌,它还只是个小县城,我有不少货源都是从那里来的,”郑举选说,“但义乌的崛起也是必然的,那里出口更方便,浙江人做生意也是很厉害的。”
64岁的郑举得是郑举选的堂弟,自1981年起在汉正街销售拉链,从20世纪90年代起成为武汉童装协会会长,回忆起汉正街昔日的荣光,不胜感慨。“而今日物流交通与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汉正街逐渐下降为一个区域性市场。因此,汉正街上的许多供应商都将目光转向了淘宝和天猫这样的在线平台。”
但郑举选仍然认为,未来的汉正街仍然大有可为,“汉正街是武汉的核心名片,有500年的历史,利用好区域优势,重新定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再现辉煌。”
江水依依,诉说着时代风云际会,更呼唤曾经的王者归来。
(编辑:齐磊 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