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国际共识强、公众意识高、技术进步快使全球温控1.5℃目标可行

作者:姜克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10-11 21:43:49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10月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韩国仁川发布的一份特别报告指出:相较于控制在2℃,控制在1.5℃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且完全是可行的。参与这份特别报告编写和审阅的四位中国科学家之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为中国观察独家撰文,阐述了1.5℃控温目标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中国专家:国际共识强、公众意识高、技术进步快使全球温控1.5℃目标可行

作者:姜克隽,“IPCC1.5℃特别报告”作者之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这份特别报告的全名为《IPCC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oC的影响和相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全球升温1.5oC特别报告》。

中国专家:国际共识强、公众意识高、技术进步快使全球温控1.5℃目标可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2015年通过《巴黎协定》后发出的邀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16年10月决定开始编写这份报告。2017年初,IPCC选择了91位来自各国的作者,启动了报告的编写。经过一年多的高强度工作,作者们完成了该报告,并经过了内部评审、外部专家评审及政府评审。

这是一个IPCC的旗舰报告,针对大家普遍认为不可行的1.5℃升温和排放途径进行了评估,并对大家所关心的与升温2℃的影响相比的差别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减排途径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联。

这份报告强调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oC而不是2oC或更高的温度,可以避免的一系列气候变化影响。

中国专家:国际共识强、公众意识高、技术进步快使全球温控1.5℃目标可行

到2100年,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oC而非2oC,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减少10厘米。

中国专家:国际共识强、公众意识高、技术进步快使全球温控1.5℃目标可行


全球升温2oC将导致北冰洋至少每十年就会出现夏季没有海冰的情况,而如果全球升温1.5oC,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则为大约每世纪一次。

中国专家:国际共识强、公众意识高、技术进步快使全球温控1.5℃目标可行

全球升温1.5oC,珊瑚礁将减少70-90%,而若升温2oC,珊瑚礁将消失殆尽(>99%)。

评估报告表示,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oC需要社会各方进行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oC相比,限制在1.5oC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同时还可确保社会更加可持续和公平。

该报告发现,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将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进行“快速而深远的”转型。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的水平下降大约45%,到2050年左右达到碳中和,也即需要通过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来平衡剩余的排放。

中国专家:国际共识强、公众意识高、技术进步快使全球温控1.5℃目标可行

图片来自网络

到2050年只剩下32年时间,从目前400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下降45%,2050年近零排放。这样的转型途径,将要求人类社会进行前所未有的减排努力,带来的挑战也将是空前的。

因此,很多人认为把升温目标控制在1.5℃基本上是不可行的——我自己最初也这样认为。

在2017年初开始作为该报告第二章的主笔参与报告的编写时,我们也同时开始进行我国在全球1.5℃升温目标下的减排途径研究,并在2018年初完成了这样的研究,发表了论文。在经过大量的模型运算之后,以及在报告编写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出现,我开始认为还是存在实现该路径的可能性的,尽管这是一个很有雄心的减排目标,需要很大的勇气来制定减排战略和相应的政策。

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相比,经过近30年的研究,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发生的确定性,人类社会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需要防范气候变化的发生。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我们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严峻的未来。

同时,在国际合作层面,通过UNFCCC框架下的谈判,国家之间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合作,讨论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减排”,而是“减多少,如何减”。尽管由于不同国家发展水平不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诉求不同,谈判还有争执,但是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共识。这次批准该报告的进程就表明了这一点,减排途径争议不大,较快得到了共识,与之前的评估报告较多争议减排途径有了明显的变化。

另外,公众的认知也有明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公众的个人关切,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很多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包括低碳出行、低碳消费、采用节能家用电器、节约用水,有些人为了环保选择素食。

再者,最为重要的是,技术进步之快,远超预期。我们也分析过,现实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大快于我们评估模型中的技术进步速度,成本大幅度下降,各个行业都出现了多种低碳技术。特别是在我国,现代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发电等)已经在全球领先,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在突破进程中,先进核电技术,以及低温核供热技术在引领全球。这些都使得未来大幅度减排成为可能。

中国专家:国际共识强、公众意识高、技术进步快使全球温控1.5℃目标可行

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2018可再生能源》报告,由于中国政府采取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预计到2023年,中国将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国。

大幅度快速的减排,将会带来不小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高碳排放行业。在1.5℃升温目标下,2050年化石能源相关行业空间大幅度萎缩,转型时间又较短,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产业转型、投资沉没等问题。如果我国要走向1.5℃升温目标下的减排途径,就需要我们做好设计,尽最大可能避免这些负面影响。其实现在已经有可以做出的政策选择来应对这些负面影响。一个明确有力的气候变化战略,将可以指导行业作为规划安排转型,和政府的政策相协调,可以较好地避免负面影响,甚至可以做到这些负面影响基本不会带来社会问题。

这是反映最新的科学认知的一份平衡而客观的特别报告,其中所反映的关键信息是各国政府和公民期待了解的。

这个报告为把升温控制在1.5℃而努力提供了路径及相应的先决条件。这份报告不是为特定的某个国家政府写的,而是给全世界的。各国政府可以从中了解到1.5℃全球增暖的路径、和2℃增暖相比不同影响、温升控制在1.5℃的对策建议及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包括协同和权衡)。能否把温升控制在1.5℃取决于全社会各个方面前所未有的快速而深远转型。

——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

温度每额外升高一点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因为升温 1.5oC 或更高,会增加长期或不可逆转变的风险。

允许全球温度暂时超过或“无意间超过”1.5oC,意味着将需更多地依赖可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技术,从而到2100年可将全球温度恢复到1.5oC以下。报告指出,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大规模验证,有些可能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风险。

——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Hans-Otto Pörtner

我们今天做出的决定对于确保现在和将来为每个人实现一个安全和可持续的世界至关重要。

该报告为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提否了所需的信息,以便他们可以在考虑当地情况和人们需求的同时做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接下来的几年有可能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几年。

——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Debra Robert

(来源: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