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伦敦9月15日电 9月14日,英国主流大报《每日电讯报》网络版刊登驻英国大使刘晓明题为《北京峰会为中非合作插上腾飞的翅膀》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9月初,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行。50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可谓盛况空前。英国各界很关注非洲发展和中非关系,英国媒体对峰会也作了不少报道,发表了不少评论。如何看待此次峰会的成果和意义?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来解读:
第一,打造了中非发展战略对接同心圆。当前,非洲国家迫切希望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期待分享“一带一路”机遇和成果。北京峰会确定了未来3年中非合作“八大行动”,涵盖产业发展、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领域。“八大行动”与非盟《2063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的愿景和目标高度一致,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理念与重点方向契合呼应,环环相扣,互为助力,其圆点和核心就是中非优势互补,共促非洲经济社会转型和一体化建设。有人称中非合作不顾非洲实际,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一直以平等朋友和伙伴的姿态,急非洲之所急,想非洲之所想。非洲大陆互联互通一直是非洲人民的梦想。以肯尼亚为例,殖民时期的铁路已无法适应肯尼亚发展需求。中国帮助肯修建的现代化蒙内铁路,带动肯GDP增长1.5%,将地区物流成本降低14%至40%,受到当地人民热烈欢迎。我想说的是,那些不了解非洲真正需要的人,只会离非洲越来越远。
第二,提升了中非合作共赢新高度。北京峰会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推动中非合作在新形势下提质增效,迈向更高水平:以“实”为先。从在非洲建设一批经贸合作区、实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到扩大进口非洲商品、建设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八大行动”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不搞花架子,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以“质”为重。中方一向重视对非合作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债务可持续性,讲求“集约发展”,帮助非洲“筑巢引凤”,提升“造血”功能。峰会出台支持中国企业以“投建营一体化”等模式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中非创新合作中心、为非洲培养各类人才等举措,就是以实际行动支持非洲提升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以“人”为本。峰会成果更多向减贫惠民、健康卫生、人文交流、绿色环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更多关注非洲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儿童等重点群体,使中非人民从合作中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三,汇聚了国际发展和全球治理正能量。非洲有句谚语,“独行快,众行远”。中非合作一贯坚持开放包容。北京峰会带动国际社会更多聚焦非洲发展,加大对非支持和投入力度,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中方愿在尊重非方意愿前提下加强第三方合作,实现互利多赢。中方从不谋求“势力范围”和“输出模式”,欢迎非洲伙伴多元化,也希望各方尊重非洲主权,重视非洲主张,兑现对非承诺。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遭遇逆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增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峰会上提出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汇聚了国际社会促进共同发展、抵御封闭排外的积极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非智慧与中非方案。
曼德拉先生曾说,“我们正站立在非洲世纪的破晓时分,在这一世纪里,非洲将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应有位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将为非洲带来更多新机遇,非洲发展也将为中国发展增添新动力,中非合作也将为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开辟新前景。北京峰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动计划》,为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插上腾飞的翅膀,中非友好合作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黄金成果”,造福中非人民和世界人民!
* * * * * *
《每日电讯报》创办于1855年,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主流报纸,读者主要是英政府、议会、工商、文化、智库等各界人士。英国和外国领导人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