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武院士 (央广网记者 汪宁 摄影)
央广网郑州8月30日消息(记者汪宁)漫步洛阳街头,有这样一位“90后”,他是我国炼油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如今91岁高龄,依然在能源科技前沿攀登不停。他的人生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壮大最好的见证。
虽年过九旬,却并未有丝毫半刻停歇,仍然坚持他每天步行上下班,并把所有时间精力奉献给了石化事业。无论是走在晨辉中,还是夕阳下,他的背影如此平凡,却又与众不同,没有人知道这位长者是谁。然而他一生的工作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他,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与炼油工业的多项“共和国第一”紧密相连;
他,曾两度进入煤制油领域,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了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演绎了一位老兵新传的传奇;
他,潜心石油替代能源战略研究,担负了国家新建煤制油、煤化工项目的技术把关;
他,以育人为已任,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人才殚精竭虑。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
学以致用 开创技术革新先河
祖籍福建的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由于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从小就受到了系统的自然科学启蒙教育。中学时期,父亲又把他送进了师资优秀、校规甚严的教会学校。自幼练就心算和速记天赋,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1948年7月,22岁的陈俊武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几经辗转,于1949年12月来到辽宁抚顺矿务局,参加了人造石油工厂修复的工作。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面对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的现实,勤奋好学的陈俊武一头扎进车间,把自己学过的理论和眼前的装置设备印证对照、摆弄琢磨,弄不清的问题就向专家请教,向老工人师傅学习,经常忘了晨昏暮晓,衣服上经常油渍斑斑……
1952年,陈俊武在变换车间值班时发现,水煤气和水蒸气混合的“蒸汽喷射器”抽力很大,于是联想到水煤气鼓风机是否必要的问题。经过一番钻研,陈俊武弄清了参数,与工人班长一起利用倒班时间做了关闭旁路试验。结果表明,鼓风机在停止供电的情况下依然自动旋转,车间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这样,一台风机一晚上就节省了25度电。此举开了技术革新先河,轰动全厂。
有一次,已调入工厂生产科的他深入蒸馏车间检查设备时,发现蒸馏加热炉炉管是按单管程布置的,气化后流动阻力很大。他就结合从俄文版《加热炉计算》中学习的知识,尝试制定了把炉管分为两管程的新方案。他把建议向该车间提出后,很快被采纳并加以实施,取得了装置加工能力提高20%的良好效果。
持续创新 让金花灿然开放
1959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中国炼油工业开始步入天然原油炼油时代,已担任抚顺设计院工艺室副主任的陈俊武和他的同事们,开始由人造油炼油厂设计要转向天然原油炼油厂设计。
1961年冬天,为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自力更生开展被誉为“五朵金花”的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五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
陈俊武和参加项目攻关的同事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几乎每夜都加班到十一、二点,日以继夜地进行技术对比、方案论证。在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他又利用赴古巴考察实地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收集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资料,及时修改项目的相关设计。在为期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和考察组的几名中青年技术人员一起,利用一切可能的线索,通过各种渠道查找分散在对方炼油厂各处各人手中的图纸、规范、手册、准则、报告、文件和记录,还拍照了400卷胶片,收集了几万页资料,从上学起就有记笔记、写日记习惯的他,密密麻麻记满了20几个笔记本。
历经四年多的卧薪尝胆、艰苦攻关,1965年5月5日,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催开了我国炼油工业新技术的“第一朵金花”。它打破了当时国外对炼油深加工技术的垄断,为中国炼化工业争得了荣誉。为纪念这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至今抚顺石油二厂北催化车间门前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5月”字样。
此后,经过陈俊武和几代人一个目标一股劲、一步一个脚印上层楼的钻研努力,引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实现了锦绣满园。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有150余套不同类型的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接近1.5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大国。
播撒希望 著书育人树典范
1992年1月,离开企业领导岗位的陈俊武,此时考虑的是如何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中国的石油炼制工业发挥最大化效能。
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他在先实验创办公司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班的基础上,又开办过了4期全新的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
由于学员所在装置情况各异,审阅内容很少雷同,他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牺牲春节休假时间一对一的审阅批改作业。有时,为了给学生讲明一个数据,陈俊武所演算的数据、所列表格比学生作业还要多。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刘昱是陈俊武的徒弟之一。正是从此时开始近距离感受陈俊武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的。
刘昱表示,陈院士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品质,无不影响着自己和公司所有人。
“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而不厌,爱思考,心胸开阔,无私奉献,节俭朴素......我们既是师徒,也是战友,无论是讨论问题,还是一起做项目开发,我们跟陈院士都可以畅所欲言,既不怕说错话,也不怕有分歧。”说起恩师,刘昱仿佛有介绍不完的优点。
陈俊武始终对年轻人寄予厚望。20世纪80年代,他担任了几个高等学府的兼职教授,培养了一批研究生。2016年,90岁的陈俊武将6年来在郑州大学兼职所得2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和支持该校化工领域的优秀青年学子。
捐赠现场,有学生为陈俊武献上了一束鲜花。陈俊武带着这束鲜花从郑州一路辗转到洛阳,送给了自己的爱人。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青年职工李小爽很受触动地说,虽功成名就,但陈俊武院士平时眼里只有学习和工作,生活极其节俭朴素,“他难得在外面吃上一顿饭,一度谢绝聘用保姆,从不买任何奢饰品,不浪费任何物品。”
陈俊武说:“国家培养了我,我也争取在有生之年培养更多的行业人才,为国家做贡献。”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主编的《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一版于1995年正式出版,并获得国家科技图书二等奖。这是国内首部催化裂化专著,也是世界上一部集大成式的学术著作。
永不停歇 破解煤制烯烃世界难题
20世纪90年代,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的现实,陈俊武院士默默地开始关注国家能源战略问题。他联合中国科学院的十多位院士和专家展开了关于中国中远期石油补充与替代领域的研究,与石科院、上海石化院的同行一起承担了中国石化《煤或天然气制低碳烯烃》软课题研究。
煤制烯烃曾是煤化工行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1997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家来洛阳交流甲醇制烯烃中试技术成果,希望借鉴流化床技术经验开发DMTO技术。陈俊武敏锐觉察到随着原油价格节节攀升,煤基甲醇制烯烃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促进了公司与对方形成了共同合作机制。
在他的指导下,该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工业中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一百倍”工程化技术开发,于2010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建成了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DMTO工业示范装置,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陈俊武还指导完成了DMTO-II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烯烃分离技术,DMTO与烯烃分离一体化等新技术开发。
2014年12月,第一套100万吨进料的DMTO装置在山东神达建成投产;
2015年2月,第一套DMTO-II工业示范装置在陕西蒲城投产成功。
短短五年间,由陈俊武院士和他的团队研发的DMTO技术已在国内近20家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功地开辟了烯烃生产的非油技术路线,而且促进了我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快速形成。
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他还把目光投向了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等热点领域,并率先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不应该超过2030年,排放量100亿吨的科学论断……
殷殷赤子情 拳拳报国心
陈俊武曾在上学的日记里写道:“我要使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在70年的职业生涯中,陈俊武早已把浓浓的石油情融进了无垠的事业之中。他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诠释了奉献精神的真实内涵。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国良说:“从炼油到石油化工,从煤化工到碳减排,乃至新能源,陈院士一直保持着终身学习的能力。他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而且他对事业、对人生的不懈追求和境界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面旗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正激励我们石化人不断成长。”
2018年7月12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举办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感动石化特别节目,91岁高龄的陈俊武获得感动石化人物奖。
陈俊武在获奖感言中表示:“中国石化能发展的这么好这么快,是不同专业人员共同辛勤努力的结果。希望中石化的年轻员工勇担重任,加倍努力,牢记使命,薪火相传,为中国石化下一个35年的辉煌而共同奋斗。”
陈俊武当天表示,12日是中国石化35岁的生日,从中国石化刚诞生那一天,他就已经投身于石化事业,现在感觉特别亲切。作为91岁的长者,陈俊武对年轻一代提出: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自己要认识到肩负的使命,认识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检查自己每天给社会做的贡献有多大,要站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努力,人生才有价值!
陈俊武坦言,除了音乐没什么爱好:“学习、创新、思考,我每一天都是这样过的,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后继有人,站在自己肩膀上、接好接力棒,把事业继续干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抓住时机,不断创新、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