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东滩:观鸟文化与环境保护携手并进的样板

作者:曹忱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8-13 18:36:22

中国日报8月13日电(记者 曹忱) 从2003年起,姚力每年冬天都会去上海的崇明东滩赴一个与白头鹤的约会。作为上海野鸟协会总干事,姚力介绍,白头鹤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在我国越冬的白头鹤数量在1000只左右,其中有100只白头鹤每年冬天都会在崇明东滩看到。“它们每年回来的时间非常准确,而且每年都是同一群,等待它们的心情就像等待一群非常熟悉的老朋友,”姚力说。

上海位于西伯利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作为候鸟迁徙的主干道,每年10月到12月都会有上百万只候鸟经过上海,在湿地滩涂休息并且补充食物。“其中一些停留在此越冬,而另一些停留一段时间后继续向南或向北飞。”姚力说。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鸟类重要栖息地。它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总面积为241.55平方公里,拥有水域、光泥滩、芦苇带及人工湿地。根据《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到 2035 年,崇明区将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并且构建与世界级生态岛目标相匹配的空间格局、交通模式、基础设施与保障机制。

目前,崇明东滩记录到的鸟类有290种,其中鹤类、鹭类、雁鸭类、鸻鹬类和鸥类是主要水鸟类群。据统计,每年在崇明东滩湿地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超过100万只次。

这个鸟类栖息地吸引了很多像姚力一样的观鸟爱好者和摄影师。但是,只有获得保护区批准的单位和个人才能够进入自然保护区。姚力建议,对于普通观鸟爱好者来说,可以从身边的公园、小区、绿地开始。“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大宁灵石公园、上海植物园、世纪公园和滨江森林公园,都是观鸟圣地。在这些地方,树麻雀、乌鸫、白头鹎,珠颈斑鸠,灰喜鹊等都很常见。”

根据2012年发布的上海公园绿地野生鸟类报告,野生动物保护人员在野生鸟类最集中的四大公园,上海植物园、世纪公园、共青森林公园和大宁灵石公园,共记录到野生鸟类162种。上海城区内公园绿地野生鸟类以树栖鸟类为主。冬候鸟由于食物缺乏及人为干扰等因素所占比例并不很高,夏候鸟和旅鸟的数量在本市公园绿地内的数量极为少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豁表示,观鸟和拍鸟是重要的公民科学活动,其获得的记录为科研提供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观鸟者只需要长焦镜头和望远镜,在几十米,上百米之外观察,他们所期待的是野外徒步的享受,和观察野生动物所带来的震撼。同时,观鸟有助于深入了解鸟类具体生存情况以及当地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王豁说。“相关的画册,书籍,影视的资料很多都是观鸟爱好者和拍鸟爱好者多年记录的。”比如,勺嘴鹬,其数量不超过500只。江苏省东台市条子泥、如东县小洋口、如东县东凌的滩涂是其重要的觅食、停歇地。全球超过50%勺嘴鹬会来到此地,觅食、换羽停留长达3个月。每年,很多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去条子泥湿地拍摄勺嘴鹬。“这也是呼吁大家参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活动。这块湿地的存亡,对于这种濒危鸟类的命运至关重要,”王豁说。

据王豁介绍,在西方,观鸟产业已经历史悠久、市场很成熟。比如在美国,已经是年产值数百亿美元的产业,美国的观鸟人群约有300万。而在中国,观鸟还算一个从2000年开始的新兴行业。目前,国家没有法律条例去规范观鸟人和拍摄鸟人的行为,现在基本上靠公众自觉以及道德约束。

野生动物摄影专家张斌表示,保护区的建设也因此十分重要,能对很多不文明现象进行规范和管理。他回忆,在保护区建立之前,崇明捕鸟人很多,每年在东滩几十万只鸟类被捕,卖到市场,作为食物。“有时候,拍摄鸟类需要近距离特写鸟类的动作,比如,飞,觅食,跳等。有些人用木棍去赶鸟,用石头扔。还有的为了拍摄更清晰的照片,把鸟类周围遮蔽的物体都清理掉。第二天,鸟类就被猛禽吃掉了。这些行为都会破坏自然,影响生态。但是保护区建立后,由于严格的电子化监控和巡逻,这个现象就消失了。这些区域也不会再作为耕地造田等再开发和利用。”

张斌补充说,近几年,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正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鸟类栖息地环境的恢复,即按照不同鸟类所需要的环境,规划出各种景色,容纳更多的鸟类。

2004年,由上海市热心于野生鸟类保护的人士自愿组成的上海野鸟会成立。现共有会员200人。总干事姚力表示,野鸟会定期组织会员外出观鸟,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两次,也会去公园做科普宣传,告诉游客如何观鸟、识别鸟类。同时,会员开展上海及周边野生鸟类资源调查和监测、野鸟救助等。“比如,我们会教授观鸟的市民切勿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也不要在观鸟区大声喧哗。若发现处于繁殖期的鸟类,或者珍惜鸟种,也切勿在网上发布其巢穴,以免打扰到鸟类,”姚力补充道。

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何鑫是上海野鸟会的积极参与者。“200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项观察鸟类的作业,我就此对鸟类产生了兴趣,向老师借了望远镜,去公园观鸟。” 他表示,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分辨鸟种,因为看上去都一样,不过通过比对和研究,如今一只鸟飞过去,只要听声音、看姿态就能分辨鸟的种类了。作为研究员,何鑫每年都会帮助保护区为鸟类在腿上做环志,然后放掉。“观鸟人看到就会根据环志知道鸟类的迁徙路线,进行研究,或者保护。这是一种鸟类科学调研的方法,”他解释道。

2012年,何鑫做博士到台湾交流的时候,为一只黑脸琵鹭 (一种珍稀鸟类,目前全球两千多只)做环志,安装追踪器,并作关于它的保护研究。2014年,在江苏南通东陵的一个村,他又惊喜地看到了这只鸟。“我看到它,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很亲切,也很有成就感。这就是观鸟和研究鸟类的乐趣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