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芭拉•克兰摄影作品 |
中国日报纽约电(记者 洪潇) 即便芭芭拉 •克兰已经90岁了,每当翻开那本黑白照片影集,她的碧绿色的眼睛依然会闪现光芒。
“这是土灶,这是香炉,这是专门为婚礼准备的烤乳猪,”她对照片中的内容如数家珍。
这些照片是三十三年前克兰在去中国的一趟旅行中拍摄的, 是她所拍的上千张照片中的一小部分。
1985年,芭芭拉 •克兰,这位美国芝加哥的摄影师,成为了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获得官方准许在中国境内自由旅行摄影的美国人。
“作为中国开放后第一个被允许自由行并且自由摄影的(美国)人,我有幸拍到了一些前无古人的照片,”她缓缓说道。
上个月的17日,这位早已蜚声国际的艺术摄影大家,同时也是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家,在芝加哥出席了为庆祝其90岁生日而举办的芭芭拉·克兰摄影作品回顾展。在展览开幕式前,她接受了中国日报的独家专访,讲述了那个尘封的故事。
“那次旅行,我去了成都、漓江、桂林和广州,”眼前这位老人端庄优雅,思维清晰。
在长达几个月的旅行中,克兰带着她的德国产禄莱双反相机和上百卷胶卷,穿梭于中国的大街小巷。她的足迹不仅留在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更多地出现在陕西,四川,广西和广东的偏远乡村。
克兰说,那次旅程她最难忘的就是中国的人和中国的乡村。
“我觉得中国人民很可爱,”克兰说,她忘不了她出现在一个村庄被众人围观的场景。
“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没有这么近距离地看过美国人,我的出现,让整个村庄都轰动了!村民们都跑出来看我,年轻的妇女甚至抱着孩子跑出来,”她笑道,往事历历在目。
“村民们很慷慨,和我分享烤红薯,用大茶缸泡茶请我喝,我被当作座上宾。”
为了回报村民的热情,克兰用她的宝丽来SX70拍立得相机给他们拍照,将小小的拍立得照片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在那个年代,没什么人见过拍立得照片。每个人都想要那小照片,我用完了我带的所有的胶片,”她兴奋地大声说。
翻阅着厚厚的影集,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仿佛又置身于照片中的情境里。
“你看,这是一个结婚典礼,他们(新人)穿着羊毛衫,这是那个年代中国流行的“结婚礼服”。看这张,整个村子只有一台电视机,被搬到广场上,村民们带着凳子坐在一起看电视。”
每到一个村子,村民们争相请这位“老外”去家里做客。
“我特别喜欢去参观他们的房子和院子。在中国不同的区域,房子家装都不一样。比如我记得有两种床,一种是普通的木头床罩了蚊帐,一直是窑洞里用砖砌起来的炕,”克兰思维清晰。“在当时的一些农村里,家畜和人睡在一个屋檐下。”
为了深入乡村,克兰经历过风餐露宿。“有的地方太偏远,没有出租车,我就坐拖拉机去,一路上,我被路上扬起的灰尘迷的睁不开眼,”她回忆着,仿佛发生在昨天。
沈蔚,当时还是一名复旦大学的在读学生,因为出色的英语口语,她被上海市政府选中成为了克兰的陪同翻译。在为期数月的旅行中,沈蔚亲眼见证了中国乡村在克兰的镜头下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美。
“当时的中国还是相对落后的,我像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习惯于周遭的一切,不觉得有什么美,”他说。
“但她(克兰)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关注到了我们所忽略的,发掘到了独特的美," 沈蔚说。她现在是一个常年往返于美中的企业家,事业有成。她和克兰之间至今保持着亲人般的情谊。
“我觉得最珍贵的是,芭芭拉爱中国人,中国人也爱她。人们能够感觉出,这个美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是发自内心地感兴趣。”
在采访期间,克兰一直怀抱着这本影集。然而这些珍贵的照片,从未公开发表过。
“当时我觉得在中国拍的这些照片作为我的工作内容不具有代表性,而且一个我很尊敬的中国朋友在看过成片后对我说:‘中国人不会希望因为贫穷而被记住’所以出于尊重,这些照片就被我压箱底一直到今天,”克兰解释道。
沈蔚告诉记者,克兰其实一直希望有人可以帮助出版这本影集,她希望全世界看到她眼中这个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古国。
克兰于1928年生于芝加哥,最早从父亲那里接触到摄影—摄影是他父亲的业余爱好,克兰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在地下室的暗房里帮爸爸洗照片。
年轻的克兰在纽约大学攻读了艺术史学位,之后又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设计学院攻读了硕士学位。她的大部分时间都作为职业摄影师活跃于世界各地,拍摄人物和城市景观。同时,她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任教28年。
她获得过的奖项不计其数,包括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奖金,两项国家艺术奖金,伊利诺斯艺术委员会摄影奖。她的作品曾在170个团体展和75个个展中展出过。她的作品被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芝加哥艺术学院永久收藏。
“芭芭拉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她就是经典。她一直走在时代的尖端。她早期的作品即使放在今天仍然非常前卫,”苏珊·安德森说。这位艺术家曾在20世纪80年代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跟随克兰学习摄影。
中国驻芝加哥副总领事余鹏也出席了展览开幕式。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克兰不仅仅是美国摄影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位获准到中国进行自由拍摄的外国摄影师。“她的足迹到了广东,广西,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拍下了体现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珍贵的照片,对了解中国当时的发展情况非常有意义。而且,我觉得这样的交流,对增进中美双方互相之间的了解非常有帮助。”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推动影集的出版,纪念那段时间中美在摄影艺术方面的交流,”他补充道。
克兰最近一次去中国是2009年。
“中国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她惊叹。“真的很棒。”
克兰至今依然保持着对摄影的热情。她告诉记者,她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回中国开一次她的个人摄影展,或者为她的书签售——“对,如果我的影集可以出版的话,”她笑着说,紧紧抱着那本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