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长江两岸的森林再无“补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8-04 20:42:38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就直接进入到“围炉夜话”的讨论环节。我们请出第一个畅谈的嘉宾,来自新华社记者曹滢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曹滢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一份历史资料。大家先看一下,历史资料是发生在1998年新华社播发的一组图文的通稿,新华社两位记者前辈,他们当时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沿岸看到森林砍伐的情况,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滑坡塌方不断。这组稿件播发以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在国家有关部委主导下,1998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这是新闻界前辈对保护母亲河作出的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

曹滢

在2001年的时候,我本人作为新华社西部大开发调研小分队成员,曾经有机会在长江上游做过生态的调研,在我印象当中,那个时候走在长江边上还是经常可以看见大片的荒山、荒地,还有泥石流滑坡的痕迹,就像天窗一样,就像补丁一样挂在山体上。我翻阅当年的采访笔记,我看到当年调研的主题始终离不开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植被保护。时隔17年之后,我再一次重走长江上游。这次欣慰地看到,长江上游触目所及都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从我们在丽江看到350万亩沿江柳树的种植到贵州赤水河畔郁郁葱葱的竹林,再到重庆云阳、巫山他们的长江防护林,长江两岸的森林再也看不到天窗,再也看不到补丁了。

曹滢

这一次我们虽然行走长江正值汛期,整个长江水看起来有一点黄,事实上长江水的泥沙含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们在长江水利委员会采访到的信息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7年,长江水的年输沙含量已经比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均值降低了整整50%。

曹滢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长江上游整个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口在迅速增加,但是长江的水质并没有发生显著恶化,长江水质正在变好。这些都说明了我们这20年实施的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国土绿化工程等生态修复的重大工程,对改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起到治本的作用。同时国家实施的节能减排政策以及城镇的污水处理等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对改善长江的生态功不可没。

主持人

谢谢曹滢,开场非常精彩,她是以一个记者的体会谈了20年间,从长江上游的干流甚至支流对于水土保护和绿色植被的观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也看到了成效,我觉得这个角度也是此行所有记者特别需要观察的一个角度,就是我们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发现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提出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意见。今天使命在肩的除了各位记者以外,我们还邀请到相关部委、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大家如果有问题,可以积极提出,我相信各位专家、学者的回答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层面特别有积极性的思考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