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中国日报湄潭7月25日电(记者 刘祥瑞 杨军)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核桃坝村茶香四溢,游客们很容易闻到空气中新鲜茶叶的味道。这里的村民正忙着收获夏茶,虽然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都不会生产夏茶,但核桃坝村因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每年能收三次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茶成为核桃坝村一张飘香的名片,茶产业更成为该村以及周边地区摆脱贫困的有效手段。据湄潭县茶产业指导办公室副主任廖江弘介绍,该村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得天独厚的海拔高度、适宜的温度以及优质的土壤能让这片土地产出优质好茶。
发展茶园助村民脱贫
据核桃坝村支部书记陈廷明介绍,该村曾是一个贫困村,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喂养家畜为生。如今的大部分茶园从前都是荒地,因其灌溉用水不足导致耕地有限。“那时候村里也没种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支书何殿伦带领老百姓开始发展茶产业。”陈廷明补充道。
为了帮助村民摆脱贫困,何殿伦带头从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引进优质茶苗,并邀请研究人员传授村民茶叶管理技能。
陈廷明说:“起初村民们是反对这个做法的,担心没有销售市场。”但随着茶叶种植带来的效益以及逐渐扩大的种植规模,村民们渐渐看到了发展茶产业的希望。“现在绿茶布村庄,土地变黄金。”
据陈廷明介绍,核桃坝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12000亩,村里几乎户户都种茶、经营茶叶加工厂或是茶叶店,还有许多村民创立了自己的茶叶品牌。2016年,该村茶叶产值达2.24亿元,人均年收入超16400元。
近几十年来,该村茶产业经历了巨大变革,从上世纪90年代的家庭式手工作坊到现在的包含大型工厂和专业分销商在内的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变得更加现代化。
陈廷明表示,今年以来,该村还开始生产红茶,不局限于从前的纯绿茶产品了。“我们都是茶叶种植的受益者,现在村民都过着上了富裕的生活。”
湄潭县核桃坝村村民在茶园里采茶。(杨文斌 摄)
茶产业提高村民收入
43岁的余坤强从小就帮着父母种茶,他说:“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茶相关。”余坤强家有14亩茶园,每年年收入约为6万元,他的父母也还经营着自己的茶园。
每逢茶叶采摘季,他和妻子还会从村民那里收购茶青,卖给附近的工厂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有时一天就能净赚500元。
夏日傍晚,核桃坝村茶青交易市场开始热闹起来,村民用袋子或是背篓装着新鲜的茶叶,向茶青采购商展示他们这一天的收获。最终加工好的茶叶成品会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余坤强说:“当地村民不用再离乡务工,在家门口就能种茶增收,可以说是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只有在茶叶生产淡季时,一些村民才会去县城打点零工。”
对于66岁的田金莲这样上了年纪的村民来说,采茶是改善家庭收入的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田金莲说:“我这把年纪的人无法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也不可能去大城市打工,但我们可以去茶园采茶啊。中午太阳大,就挑早上和傍晚去。”
她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片6亩的茶园。夏季的茶青价格远远低于春、秋两季,但即便这样,他们在夏季每天都能采摘约8公斤茶青,今年每公斤的售价为48元。
湄潭县核桃坝村村民在当地茶青交易市场售卖茶青。(杨军 摄)
茶旅一体走出致富新路
茶叶生产和加工已成为当地村民普遍的收入手段。70岁的村民何崇孝在2009年开起了旅馆和餐馆,是村里寻求产业转型第一人。
他和家里其余四口人一起做旅馆和餐馆生意,旅馆有十个客房,还开了一家茶叶店,每年赚取30万元收入,比起把家里15亩茶园外包出去可挣钱得多。
他说,这项被当地人称为“茶旅”的项目引起了村民们的广泛关注,核桃坝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茶叶生产知名度让村民纷纷加入并共享茶旅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红利。
近年来,核桃坝村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吸引了很多省外的游客前来。冯中云是重庆市一所学校的老师,“我们一行有12人,打算在这里住一个礼拜,这里的空气好,环境好,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茶叶品质好,对于我这种爱喝茶的人来说更具吸引力。”冯中云表示,回重庆时,还要带上一些当地的茶叶。
茶旅的风靡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及附近乡镇的百姓提供了更多的致富门路和就业机会。何崇孝说:“我店里的一个厨师就是邻乡的一位农民,在我店里上班一个月能挣6000多块,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因茶致富,茶产业是我们村的根。现在村里好多村民都盖起几层小楼,90%的家庭都至少一辆有小汽车。”
李杰是贵州四品君茶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是湄潭茶叶发展的见证人之一,他说:“我们公司2006年成立,如今已经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员工超250人、人均月工资超4000元、年产茶叶2万吨的一家龙头企业。”李杰表示,目前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与全国75家连锁超市有合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同时以茶园为依托,发展茶园旅游也成为公司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我们公司上班的员工很多都是一家子,有的在茶园,有的在车间,每个人在公司都能有收入,现在一家人能够在家附近上班,比在大城市打工强。”李杰表示,公司还为在公司上班的员工子女提供帮助,让他们就近入学。
核桃坝村支部书记陈廷明表示,核桃坝目前有1300多名周边贫困县区的农民工在村里的企业上班,他们有的种茶,有的在公司上班,很多都是贫困户。
70岁的村民何崇孝在2009年以茶产业为载体开起了旅馆和餐馆。(杨军 摄)
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
如今的核桃坝村,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沿途花带点缀、亭台楼阁,引来游客无数。
依靠茶叶产业,核桃坝开始向城里人贩卖“茶园风景和清新的空气”。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发展模式正在该村逐步形成。据初步统计,核桃坝村每月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旅游收入每年达到千万元。
核桃坝村是湄潭县依托生态资源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城乡建设发展绿色GDP的一个生动实践。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组成部分,湄潭县通过发展生态茶产业,积极响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同时又从中获取财富,助力脱贫攻坚。
据统计,湄潭县2017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9.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000多人脱贫。
贵州省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茶产业是绿色产业,湄潭坚定茶产业发展不动摇,全面实施茶产业‘裂变工程’,提升市场竞争力,全产业链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魏在平补充道,湄潭将继续巩固黔北茶叶物资配送中心建设成果,稳定茶园面积,提升附加值,做大茶庄园经济。到2021年,湄潭县的茶业综合收入力争突破180亿元。
核桃坝村先后引进和组建了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几十家茶叶加工厂,年产干茶超过200万斤,销往全国各大城市以及欧洲市场,年产值上亿元,实现了“家家有茶园,户户农工商”的目标。
核桃坝村支部书记陈廷明说,“现在我们正在尝试打造产业链,将种茶、茶园农场管理、市场等串联起来,更好的带动经济发展。当然,生态保护一定是放在首位,在此前提下将重点发展茶园观光旅游。”
像四品君茶叶有限公司这样的茶企,已经在把企业的茶产业发展方向引向“健康和绿色”上。李杰认为,以茶叶为主题的旅游,尤其是采茶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未来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这对我们做茶的人来说是个机会”,李杰提到。
(原文见2018年7月25日《中国日报》06版)
英文原文链接:
Tea cultivation brews rich lives for villagers: 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1807/25/WS5b57b300a31031a351e8fe9d.html
(编辑:黄硕 蔡东海)